在孩子成长的各阶段,父母如何知道管教方式是否正确?
“监督者——栽培者——引导者”
没有真正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没有提出明确的界限,孩子变得难以管教、没有安全感;父母因此感到挫折,孩子察觉父母的不安,更容易迷失方向。
一、教养蓝图
(一)是不听话还是迷失自我
1.不听话的孩子
孩子调皮捣蛋或不尊重他人并不是“不听话”,而是想恢复舒适、明确方向的平衡。
2.呼救原则:
1)孩子的行为遇上成人的反应,就是他们的导航系统。
2)“孩子用偏差行为发出呼救,以便从父母身上寻求回应,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寻找自我定位、了解父母想要他们做什么。”
3.孩子的“呼救”行为取决于“性格”
4.父母必须用冷静、令人安心的方式引导孩子重新找到定位。
1)什么事情让孩子迷失自我?
2)怎样才能恢复常态?
5.管教的目的是建立家庭价值,拿掉“不属于我们家的部分”。
6.反抗的原因:孩子内在和外在世界不平衡。
1)外在——跟社会、外在世界有关的一般家庭生活。
2)内在——孩子的希望和梦想、即将形成的独特性格。
3)内外不平衡会导致不自信,出现“反抗”和退缩”。
4)恢复内外平衡的三大原则:
安定和自我定位
均衡与平衡
安全与安心
7.情绪淹没和复原力
1)孩子遇到太多事情,可能会产生反应。于是他们被情绪淹没,无法自我调节。
2)复原力强的孩子能接受引导,被训诫也不会大肆吵闹;
3)被情绪淹没的孩子很可能把管教和引导看成威胁,对一般要求呈现夸张反应。
(二)教养三阶段
1.界限定得好,家人处得好
界定规范能帮助孩子产生安全感,表面上孩子可能不太喜欢,但内心会觉得安全,因为他知道立足点在哪里。
2.界限跟围墙不同
1)围墙是固定、持久的。
2)界限是随孩子成长改变的。
3)设立界限,而非建造分隔亲子间的墙。
3.界限随内在语言发展而扩大
1)内在语言帮助调节情绪和冲动行为。
2)孩子会慢慢发展内在语言来引导自己。
3)家长应首先着眼在想引导出理性行为;其次,给孩子时间发展内在自我。
4.监督者-栽培者-引导者
1)不同的阶段适用不同的管教方式。
2)家长需要不断进行角色转换。
3)家长的不作为或错误引导,都会导致孩子的成长迷失方向。
4)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会影响下个阶段。
二、监督者
(一)监督者:良好界限的五大原则
1.良好的界限有助于建立自我意志
“独裁者”强迫人民遵从他们的意愿;
“监督者”则是创造安全平和的家园。
2.意志坚强不同于任性固执
3.让孩子服从父母定下的界限:接受父母温柔而坚定的指引,并发展内在灵活度
1)是什么阻碍孩子服从?
2)如何跨越这些障碍?
4.给孩子指示的五大要点
1)暂停与想象:
暂停,给孩子时间找到自我,让自己安定;
想象孩子遵照指示后的情景。
2)从小事做起:
考虑可行性,给孩子能力范围所及的要求;
将指令分解成一步步具体的要求;
区分哪些父母可以掌控?(总是会听、有时会听、很少会听)
3)陪伴与冷静
提出指示后,陪伴在孩子身边;
保持冷静、沉着和安定;
若无法冷静,退回:“暂停与想象”。
4)坚守原则,不讨价还价
给幼儿期孩子讨论的权利,反而会引发孩子的恐惧和不安感;
用平稳的语气对孩子说话,不需要特别愉悦,也不要太冰冷;
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得不到孩子回应时,应该运用“从小事做起、陪伴原则”;
当孩子卡在反抗的情绪中就要运用“暂停与想象原则”,当我们冷静下来再回到当初的要求,但要降低标准。
5)贯彻始终
提出要求后,请保持专注、贯彻执行;
站稳立场,帮孩子学习规范和弹性,让孩子对我们有信任感;
如果要正面处理棘手的教养问题,在孩子听话前不要做其他事情。
5.有效的情境转换方式
困难:大人没有事先通知孩子,就把孩子的活动中断了。预先通知常会遭到孩子反弹,提前通知与下个事件的连结力不大,孩子并没有时间的抽象概念,所以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方法:与其挥舞着行程表,打破孩子的世界,不如温和地把他们带回来。从“你的世界”到“我的世界”,最后才到“我们的世界”。
1)你的世界:先冷静的靠近孩子、默默的坐在他的身旁,跟孩子取得连结。(通常只需15-30秒)
2)我的世界:亲子间取得连结后,孩子也了解父母自己的世界。
3)我们的世界:建立连结并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世界后,父母需要帮孩子为下一件事做好准备。(只要一两句话、几秒钟、就事论事即可。)
6.建立节奏感
1)养成小习惯。
2)在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
3)哼一首歌,提升大脑中心的合作意愿。
(二)让孩子听话的实用技巧
“要孩子听话”,关键在于“温和堅定”的态度。 “要孩子听话”必须帮助孩子,学会“自制力”和“等待”。
1.让“立刻”变成“不行”
1)避免“即刻回应”:如果孩子想马上知道答案、想得到某样东西,让他知道“立刻”就会变成“不行”。
2)当孩子向立刻得到答案时,趁机练习“等待的力量”。
2.大人对话时,不准孩子插嘴
1)在孩子面前,尊重朋友。
2)向孩子示范与别人谈话必须专注。
3)让孩子明白:等待时,不会失去父母的注意力。
4)趁机(在别人面前)肯定孩子的耐心。
3.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1)手机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2)以家人优先可以加强孩子的安全感。
3)沉迷电子产品的父母有放弃主权和教养地位的风险:
[]第一阶段:“看我”:孩子会行为试探大人的回应。
[]第二阶段:“随便了”:孩子会模仿父母,把注意力放在电子产品而不是亲子关系上。
[]第三阶段:“听我说”:父母会以为情况改善了,因为孩子不再胡闹,家庭生活突然变得容易了。
[]第四阶段:“我才对”:父母的心思被电子产品佔领,形成领导权真空。这时孩子潜意识接管领导权。情势反转,父母出局了!
4)处理电子商品与孩子的关系
5)建立并坚持高品质的亲子时光,即使只是固定的一小段时间。
5.让孩子学会尊重
1)帮助孩子建立三种特质:
[]控制冲动:尊重他人有不同的行为。
[]同理心:尊重他人有不同的感觉。
[]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有不同想法和观点。
2)幼儿就能学习自我控制。而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要道前青春期和青春期才得以发展。
3)“从小处着手”,在不当言行出现时立刻纠正。
6.建立规律感
1)规律生活可以预期,可以预测的人生就是安全的人生。
2)规律生活帮助孩子面对家事、转换情境、听话和控制冲动。
7.建立期待感
1)等待好事发生,孩子就会产生信任感。
2)避免为了配合孩子而放下自己的计划。
有时间的话,偶尔答应孩子的要求没关系。随性没什么不好,但若只是为了配合孩子,放下自己的计划,就会让孩子获得错误讯息。再者,含糊的承诺,对建立孩子的期待感并无益处。
(三)发号施令与过度尊重
1.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1)集中-连结-指示的循环:先集中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取得连结,最后发出简单指令。
2)幼儿期的孩子负责判断和决策的大脑区块未发育完全,清楚的指示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2.良好的养育,离不开父母有效的接近方式
1)在孩子身旁坐下,面向同一个方向。
2)身体语言是沟通的主要部分。在眼神接触前,先了解身体语言。
3)避免突如其来的建议与请求。
4)2*2的指令,发号施令时,站在不超过孩子身边两英尺的地方。如果孩子的身体语言是正面的,提出要求时可与他保持眼神接触。
3.让孩子自我定位的关键是用指令替代建议
1)温柔而坚定:以关爱的口气发出明确的指令
2)指示帮助孩子将复杂动作分解成更容易执行的步骤,指导孩子“用什么方法到达要去的地方”。
3)先给指示再给要求,不要提高音量一再重复。
4)多说无益,重点在于说话的意义,口才好不等于聪明。
5)先行动,再说话,开口前要先跟孩子产生连结。
4.与孩子共同行动
1)教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责备、羞辱和孤立孩子,他们才会看到行为带来的后果。
2)与孩子共同行动。得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连结,然后让他们面对问题。
3)使用转换法帮孩子跳脱后,在恰当的时机,冷静跟孩子讨论当时发生的事。
4)与孩子取得情感连结,将他带回问题点,用简单步骤纠正他。
5.处理争论、回嘴和不当行为的简单方法:“不赞成-肯定-发现-重做”。
1)不赞成:一开始就要用平静、直述的口吻,清楚表达我们的不赞同。
2)肯定:将孩子的行为与个人分开,知易行难。不赞同之后,要给予孩子肯定才能做到。
3)发现:大人需要去发掘细微的问题。
4)重做:问题理清后,可以帮助孩子重来一次。
三、栽培者和引导者
(一)前青春期与栽培者
1.前青春期的特点
1)前青春期孩子喜欢有人听他们说话,栽培者的关键是培养和配合这种需要。
2)前青春期的孩子会表现得像青少年,但思考逻辑上仍是儿童,叛逆并不持久。
3)转换到新阶段后,孩子不会忘记家庭的价值观,家庭规律仍然影响他们的生活节奏。
4)父母应该让家庭生活仍是青少年的根基,引导他们探索新世界的各种可行性。
2.男女性别差异与管教方式
孩子正处于脆弱的发育阶段,对性别认同很敏感,教养和沟通时父母必须觉察到孩子的性别。
1)前青春期的男孩:男孩比女孩更实际,刚萌芽的性别认同也更贴近他们的行为。他们想要功成名就或精通某事,这源于追求权力、良善、征服邪恶和英勇的心理需求。
2)前青春期的女孩:女孩比男孩重视感觉,刚萌芽的性别认同逐渐贴近觉醒的微妙情绪和人际关系。用服装和配件突显自己的能力,帮助她们扮演某个角色。然后在成为少女时慢慢成为那个角色。
3.栽培者的教养原则
配合孩子的情绪和需求,选择谨慎恰当的时机,委婉提醒。
1)聆听:听孩子说话,并安抚他。
2)观察:观察孩子提出要求时的生活状况。
3)观察角度:在做决定之前考虑不同的方面。
4)驯服野性:提供健全的规范,教导孩子礼貌。
5)拔除杂草:用父母的价值观排除不良影响。
孩子需要忠于刚萌芽的自我,也要了解“忠诚”对家庭、家人、朋友、学校和社区的重要性,学会视场合进退。
4.增进沟通、应对进退——三明治计划
1)掌握整体概念
2)理解前因后果
3)懂得在正确的时间退让或争取
4)懂得在恰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
5)自己的观点只是众多观点之一
6)计划临时改变,也能很快适应
7)有能力跟团队协力计划
8)能广纳建言、接受建议
5.监督者在前,引导者在后
1)教养方式必须在监督者阶段架构好,并在冲动控制,接受权威、健全的规范三者基础上成型。
2)调整教养方式,顺利教导孩子应对进退。平衡青少年专注自我探索,预防刚愎自用和自私自利。
(二)青春期与引导者
1.引导者:帮助孩子导正偏离的方向
1)自主意识使青少年常出现无法调节的强烈情绪。“火力全开”是青春期的常态。
2)父母坚定的教养立场使孩子发展的根基。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父母的指引。
3)当孩子偏离方向时,通过谈话重新对焦、回到正轨。
4)带领青少年经历强烈的人生经验时,父母要保持安定和冷静。
5)父母应该接受青少年看似自我中心的态度,这表示他们需要专注自身的重大变化。
2.青春期的不同阶段
1)否定阶段(13-14岁)
2)转折点(15-16岁)
3)肯定(17-18岁)
3.引导者的教养原则
1)帮助孩子找到人生志向
a)做青少年的向导,倾听、观察并帮助孩子找到最好的路径。
b)不会只提供一条很多人走的路,只因为这是最安全、受欢迎的路。
c)用深刻、认真的态度陪伴孩子,通过一连串谈话和过程才能达到。
2)多项选择评估和了解行为后果
a)遇到问题时,让孩子评估出两到三个选项。必要时,也可以以诱导方式帮孩子做选择。
b)参与孩子的决定,并预测可能的结果。
c)增加孩子做选择的信心。肯定孩子成熟的选择,但不要逼孩子贯彻始终。
3)适时的介入与干预
适时是指在“避免问题发生”与“让孩子自食其果”间取舍。
青少年有能力应付生活小事,但遇到危险的事,父母也要迅速、沉稳的介入。
四、教养急救包
1.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
1)孩子现在需要我扮演什么角色?
2)需要建立哪些规范帮助孩子找到自我。
2.重点不在于要不要设定规范,而是要在何时、何地和如何设定。
3.出状况时的简易指南
1)指导者变成栽培者:青少年但情绪上仍处于前青春期。
[]降低沟通期望,少多多做,帮孩子寻找自我。
[]少谈论未来,多谈谈当下。
[]告诉我你的计划:确定孩子了解家庭成员的需要,让孩子了解他们的言行会影响其他人。
2)栽培者变成监督者:如果孩子不了解父母转换角色的原因,父母需要重新扮演监督者,恢复我们在孩子面前的威严和地位。
3)家里有不同年纪的孩子时,不用担心区别对待:专心面对一个孩子时,所有的孩子的状况都会得到改善,因为孩子觉得自己很安全。
4)永远扶持孩子:
[]有时要管严一点,父母的亲近让孩子感到安心;
[]有时孩子需要空间成长和探索,父母则要放松掌握的力道。
5)结论:根据孩子的身心调整父母的角色。
五、更深入了解
(一)避免流行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时代背景(书中不要讲的是美国的情况)催生不同的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本质上是在两个极端间摇摆:一边是严格掌控,另一边是开明自由。
1.盲目服从(1940年以前)
1)教育不是真正的问题,更迫切的是求生存。
2)教育是很实际、明确的事,几乎没有可以讨价还价的空间。
3)父母不会回应孩子众多的需求,教育融入到家庭生活流程之中。
2.摇摆不定(1940-1960年)
1)从严谨和严格变成宽容、自由放任和放松的方式。
2)每10-12年就会从一个极端摇摆到另一个极端。
3.自由放任(1970年代)
1)孩子允许参与讨论、讨价还价、甚至跟父母辩论。
2)太过自由和宽松导致失控
4.胡萝卜加大棒(1980年代)
1)通过奖罚的方式将孩子拉回正轨。
2)服从只因得到某种利益交换,维持时间不长。
5.经理人父母(1990年代)
1)让孩子自由选择,然后从行为的后果中学习。
2)给孩子选择权必须建立在孩子脑力发展完全,有衡量后果能力的基础之上。
3)与其给孩子开放式选择,不如给他们有限选择。
6.赞美法(90年代末开始)
1)肯定孩子所做的每件事就行奖罚,是抓住孩子想获得注意力的心理操纵他们。
2)父母希望孩子有自信、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但却显得不够真诚。
3)安静、关爱的陪伴是对孩子的深度肯定
4)有限的肯定能帮孩子建立更坚强的家庭关系
(二)简单教养四大支柱
孩子的反常行为源于外界给其过多压力,没有足够的休息或安静时间让他们发展复原力。《简单父母经》中提供的四个方法是有效的工具,但运用的时机非常重要。
1.平衡、简化孩子物品数量
1)东西变少时,会觉得拥有的物品更宝贵
2)跟别的孩子一起时,也会学着分享仅有的物品
2.强化生活的节奏和规律
1)建立节奏感,在固定时间做同一件事
2)规律性不等于公式化,需要温暖和感情链接
3)帮助孩子对即将发生的事有概念
3.平衡、简化行程数量
1)过多的行程会减少孩子在家的玩乐时间
2)孩子透过玩乐消化外界给予的忙碌压力
4.过滤成人对话
适当地隔离成人世界很有必要,在孩子面前说任何事之前,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这样做仁慈吗?
[]这样做有必要吗?
[]这是事实吗?
[]这样做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吗?
(三)3C时代的管教方式
1.3C产品对孩子的影响
1)3C产品的使用时间(即使是用来学习)与学习成绩成反比。
2)3C产品使用时间过长,孩子入睡更加困难。
3)3C产品的使用减少孩子与家人的互动时间,引起社交和情绪不稳。
4)3C产品的使用时间增加,孩子面对困难的能力下降,专注力减弱。
2.3C产品不是交友的必备条件
1)限制使用3C产品的孩子可能错过“网络语言”和“火星文”,对孩子的受欢迎度短期内有影响。
3)牺牲不大:不必为迎合流行牺牲宝贵的自我,应该自己发掘和培养内在创意的源泉。
4)远离3C产品,就不容易把独处时间误认为是“寂寞”,许多人生转变、突破的时刻都发生在跟自己思想和感觉独处的时候。
3.3C产品对教养的影响
1)为孩子提供无界限的世界
2)动摇父母的权威
[]歪曲父母形象
[]将父母的权威视为阻碍
[]转移孩子对父母的依赖
[]冲击父母所灌输的价值观
3)减少与父母情感联结的时间,不利于父母教养的实施。
4)干扰孩子三个阶段的正常发展,跳过极为重要的家庭和学校影响力阶段。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