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书虽好,但不必焦虑
读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读书历来被人们当作改变人生运势、实现屌丝逆袭的重要途径之一,排前面的那几个,命、运、风水、阴德,都是玄而又玄的东西,没什么实操性可言,于是读书便被摆上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人说,灵魂和肉体总有一个需要在路上。
对奋斗中的人来说,读书是为数不多能够通过努力掌控的事情之一;对富人来说,物质文明建设完成了,但如果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不仅人生很可能陷入无聊空虚,多年积累的财富也未必守得住。前段时间盛传一篇网文,大体意思是说,现在的富人已经不再攀比奢侈品,而是晒各自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于是,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对读书求知充满了渴望,甚至变得知识焦虑,无论自己读的书是否有用,对书的内容是否真的感兴趣,只要在读书,便觉得时间没有被浪费,心理上得到极大的安慰。
对知识的焦虑是大可不必的,庄子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就发出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更何况生活在当下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另外,读书对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虽说满腹诗书气自华,但即使你相貌出众,气质超群,事业、财富也并不会因此而得到加成肉测的结论,气质如我,也还在苦逼地搬砖。想要通过读书学到绝世本领,迈向人生巅峰的童鞋可以醒醒了,如果真能这样,大学教授们早就统治整个世界了。
2 形式可以碎片,内容不要碎片
最近,关于碎片化学习的争议很大,我的看法是,学习的方式可以碎片化,但内容不要碎片。不停地挖井,但一直东一棒槌西一榔头,掘井虽多,却注定始终挖不到泉水。举个很典型的例子,罗辑思维,它的选题非常广泛,历史、经济、科技、读书、创业,包罗万象。听的时候挺过瘾,也听明白了他在讲什么,假使你真的很认真,把他的核心观点用自己的话总结一遍,过段时间你会发现,大部分内容都忘记了,但似乎确实花了时间学习啊。
只讲深度和只讲广度是两个极端,但如果只能二选一的话,我会选择深度,因为无论选择在哪个知识领域攀登,只要你坚持不懈,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和其他领域的高手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共识的,只是彼此选择的路径不同而已。一通百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有在一个领域浸淫得久,成体系了,才能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对自己有所帮助。
现在有很多类似罗辑思维这种读书类的音视频节目,提炼一本书的核心观点,简明扼要地讲解给大家听。提出的口号诸如,每个星期读一本书,一年下来你就有50本的阅读量。我的看法是,读书学习重质不重量,苛求读书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容易让人浮躁焦虑,效果自然是南辕北辙。
3 读书也讲缘分
很多人都有这种的经历,读了很多书,但好像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谈论起某些话题,隐隐约约记得读过一些相关的内容,却总也记不起来。这其实很正常,人生中有些我们当时觉得刻骨铭心的经历,时间久了都会被忘记,更何况只在书中读到的只言片语。既然记不住,那读书还有什么意义?读书学习,最重要的是,把所有读到学到的知识都忘记后,剩下的东西,这些东西固化在你的血液里,最终成为真正能对你有所帮助的智慧。
从知识转化为智慧是需要机缘的。缘分没到的时候,你像唐僧念经一样,一遍遍把道理讲给他听,他也未必听得进去,即使听得进去也未必能完全领会你在说什么。巴菲特说,投资最重要的三点,不要亏损,不要亏损,永远记住前两点。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我自作聪明地认为,什么无聊的屁话,故作高深。
遇到困境,苦苦思索良久,感觉始终还是有张纸隔着,这时,如果刚好读到些文字,听到些言语,像被雷击中一样,那张纸一下被捅破,这就叫顿悟。你可以想象一个大和尚敲着木鱼,微笑着对你说,湿主,猿粪到了。很多时候智慧的获得就是靠这种方式,虽然这些文字这些言语之前你也可能看到过,但不过都是些稀疏平常或者莫名其妙的只言片语,直到顿悟那刻才会觉得前人的智慧是如此熠熠生辉。
回到开头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与实践要在生活中的相互印证,知行合一,才能变成自己的智慧。多经历,多思考,然后,多读书,这样才会增加在临门一脚的时候被雷击中的概率。
追求深度但不焦虑,随缘随性,反正书到今生读已迟,如果不是为了考证应试、打怪升级,读书这事完全没必要搞得那么剑拔弩张,随性一些就好。有些书看不下去就放弃算了,之所以看不下去,要么,是确实没有兴趣,要么,就是机缘还没到。人生那么苦,没必要在看书这件事上还过分为难自己写到这,我又心安理得地果断放弃了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