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这是全书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从一个孩子的嘴里说出来,触动了初平阳,他决定把这句话作为下次专题的名字。作为结尾,意味深长。
那天晚上散步,走到百花会展那边,抬头看见了无镜书店,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书店里放着低沉的音乐,原木色桌椅,随处可见精致的盆栽或淡雅的插花,让人心生愉悦。人不多,书橱间零散地开着几盏灯,明暗之间,光影之内,更显质朴温馨。上二楼,靠窗的格子上平放着几本书,《耶路撒冷》,书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拿起它坐到角落里看。
“耶路撒冷”,最初吸引我的是书的名字,我以为会是一部写异国他乡成长经历的小说,这个神秘而又古老的宗教圣地。可是一直到小说结尾,主人公一直都在中国,在中国的一个小镇上,耶路撒冷,只是主人公将要去地方,全书应该都在围绕主人公为什么去耶路撒冷而写。耶路撒冷其实是初平阳和几个伙伴心中的教堂,是秦奶奶背负的沉重的十字架,是奶奶留给秦福小的那部《圣经》,是文中所有人都救赎所在。
第一章还没看完,书店里就想起了熟悉的萨克斯《回家》的曲子,店员开始收拾整理,要打烊了。时间似乎过的很快,手机控的我居然没怎么看手机,在家里看书总是翻几页书,手就不由自主地把手机拿过来看看,不能完全静下心来。在书店的感觉就不一样,优雅的环境,淡淡的书香,很容易静下心来,并且仿佛时刻有双眼睛在盯着自己,提醒自己,这里不是看手机的地方,于是,书看得格外专注。
少年时代,初平阳和小伙伴们在运河边一座摇摇欲坠的斜教堂外,听见一个文盲老太太独自在里面一遍遍地念叨:耶路撒冷。初平阳一直以为是这个词的汉语发音足够动听和神秘,才让他多年来念念不忘。直到博士毕业前夕,在一个从以色列来的犹太教授的追问下,他才发现,自己对耶路撒冷的向往,不仅源于汉语发音的诱惑,更是内心里隐秘多年的忏悔和赎罪之结……
看书也会上瘾,看了第一章之后,我就不间断地连续去看了四五个晚上,风雨无阻。恍惚中,有种年少时追剧的感觉,上中学的时候,《神雕侠侣》正在热播,每天恨不得白天都不过了,一下子跳到晚上,好早点知道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现在,不看电视已经多年,大家都在追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我一点都不感兴趣,或许只有书本,还让我保持年少时的热情。
初平阳放不下的是,天赐割腕时,他在远处看到了,但是他既没有上前制止,也没有大声呼救,导致天赐失去了救治的机会。易长安放不下的是,当初撺掇他们在雷电交加的时候比赛游泳导致了天赐的痴傻。杨杰后悔当初给了天赐一把手术刀,是这把小刀结束了天赐的生命。福小一直忏悔没有保护好弟弟,没能及时的救弟弟。天赐,这个早夭的孩子原来一直活在这些人的心里,是他们心中的耶路撒冷。
灯打在书柜上,我坐在旁边看书,突然眼前一亮,抬头一看,戴眼镜的小伙把灯拉到了我的头顶上方,光正打在我的书上。心里一阵温暖,为店员男孩的细心周到感动。每次来,店员们要么在看书,要么在整理书,没有一个拿手机看的,可能是环境濡染的,感觉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浓浓的书卷气,让人觉得舒服可近。
几个年少时一起长大的伙伴,不同的人生轨迹,一路走来,却依然能够心照不宣地彼此照顾,或许是那片共同成长的土地把他们连在了一起,或许是一起在外流浪寻找福小时的磨难让他们终生难忘,或许,福小这个任性自立却又善良大度的女孩才是他们心中的耶路撒冷吧!
最后一次看这本书是一个星期以后,因为出差,其实,出差前我就想打算把书买下,后来放弃了,还是等看完再买吧,我想在书店里把这本书完整的看完。拿着书去结账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虽然历时半个月,我还是在书店里完整地把它看完了。
最终,福小带着天送回到了花街并且不打算再离开,易长安被警察抓住,杨杰还在奋力打造他的水晶王国,初平阳依然在准备去耶路撒冷,大家都在路上,或许他们都找到心灵的皈依。
断断续续一个星期的阅读,养成了一到晚上就想往书店去的习惯。步行往返,安静阅读,内心无比安宁。每天晚上来看书的人都不是太多,一般都在静静地翻阅,回想起过年开业时的人潮汹涌,或许现在沉淀下来的,才是真正的读者吧。拿着书,走出书店的大门,看到门上赫然贴着“读书,就是回家。”,心里一阵感动,是的,读书,就是回家,在这里我不是也找到了我心中的“耶路撒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