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在我们的N年的教育环境中所形成的认知,其看书是为了找对的答案。
(但这并不是老师让家长逼着孩子读世界名著的本意。只是很多话老师也没说。统一口径的借口是:“不能再把时间浪费在无用(成绩提升)的事上”。)
题外话
这里有张我画的现状下教条式教育的恶性循环:(字丑误嫌)
图解:教育体制下的吊诡
即:学生对学习成绩反应差导致学校对刷题和测验率的直线上升。
当测试下的成绩展现又进一步加剧了家长和学生间的“竞赛欲望”谁不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进而在教育部门的政策倾斜和家长的期望裹挟下老师对师资培养和关注点只在分数本身。
而学生的课业压力增大刷题熬夜精神疲惫对学习投入度自然直线下降,从而进一步制约成绩变好,陷入恶性循环。
——家长不好做,老师两难,学生更是”夹心饼干“,久而久之大家都失去了对这个世界完整的看待能力。
(老师压力倍增、学生状态不佳,家长工作倦怠。“社畜=当代年轻职场人”不是社会的现实,而是现实的产物......)
回到读书的话题:
但这几年书,它教会我去尊重创作者的结晶或是敬畏灵魂。
不要试图理解和效仿,用心感受的同时,不要放弃借由作者和自己内心对话。
即便书里本身的内容和我们认知无法苟同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影响阅读。
就像《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对爱情、情爱、性并没有做明确的区分,更多使用的是“仰慕和爱”的字眼。
一开始,其实我也同样矛盾。因为我的认知中,性爱是一个人成长经历必然面对的现实(从青年到成年的过程)。
甚至于这20余年我的变化从性=婚姻承诺的传统,到对性爱本真可以剥离,哪怕仅为满足个体作为动物本能的兽性。
在第一次读时候看到意中人嫁给王子,而真爱却要受着岁月硬熬(当然其中和其他女人欢愉同时存爱,只是并非真爱),期间的情绪变化由厌恶、排斥、痛恨、矛盾、焦灼、痛苦、欣喜、激动相互贯穿。
谁能成想,时间的利刃杀死了王子,真爱让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再次团聚。
尽管脸上留下了岁月本身的残忍印记,但也不影响他们爱的疯狂轰轰烈烈,看到了他们对爱本身的冲动和人类非理性的动人。
在船上,在所到之处做爱,无关于皮囊,和肉欲肮脏或是其他。
爱情和生命的纯美、挣扎、勇敢、坚持、焦灼与世间活着,但因为爱情而向天上的神证明(当初为了惩罚亚当和夏娃贬为凡人,给予有限的生命,却因为爱情而足以另神众怒嫉妒。
生命本身放肆。而正是这种孤独,傲慢,偏见,和对爱情,情爱,性作者的创造令我敬畏。
有因为谨慎而错失所爱,有朦胧美好的爱情,普世的爱情观,也存在门当户对的错爱,和对爱情的滥情,其情节和文字的力量都有引起我的情绪跌宕。
几刷之后我的触动,马尔克斯的作品我都要看!!!
不论多长,不论多难读(像《百年孤独》)。
因为那份自我矛盾,多身份交错的情感混淆,对情感的大胆近似疯狂的冲动,不都是我们的内在力量吗?
通过那么多的角度来看人生,对我本身相对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太多能量和对故事的延伸,而这位创作者本身的魅力,更是令我充满好奇。
既然如此又要何苦去在意其他,享受创作,享受坚持,用心感受,看淡预期,允许不同,这样才有可能更快乐不是吗?
而我到底为什么而恋爱?没有恋爱等于没有爱的能力?喜欢和爱之间的距离是什么造成的?为什么人脑对喜欢和爱往往存在着美丽的误解?是否愿意为爱全勤投入?
——(实话说我没想好)那个人还没出现,或是更负责任的讲我承认是对待感情的胆小鬼。
我也喜欢年轻貌美的女生,这首先是个男人吧,但我对喜欢的认知它可能是擦枪走火,但不一定就是爱。
在此也向曾经因为暧昧关系而受伤的女生诚挚道歉。
最后,以故事+八卦作为“小石头”。
我想传递的核心是:
只读经典,一生总要有那么一本你始终愿意去重复读的书(反正我也还在找,但是希望和你一起寻找,如果已经找到,自是祝福。)
好的书里兴许没有答案,但会帮你整理思绪,让你更接近自己,放下那份执念,看清自己的坚持。
天下迷药之多,清醒之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