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里面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话。
令狐冲:“我要退出江湖,从此不问江湖之事。”
任我行:“你怎么退,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社会是腥风血雨,快意恩仇的江湖,我们偶尔周旋于其中的饭局便是个小江湖了。
何为饭局,“饭”即是美食及娱乐表演,“局”即是出席参与者的成员身份组合。身为局中人,身为社会人,自然不能只顾傻乎乎的埋头吃饭,必要的察言观色,你来我往的觥筹交错自是少不了的。
根据笔者为数不多的饭局经验观察来看,饭桌上大致分为三种人。
第一种人:在酒桌上呼朋唤友、逢人就侃,满场乱飞的“场面人”。张嘴哥、闭嘴姐的礼数尽到,风头尽出。最怕冷场:咦,大家都不怎么喝酒,气氛不嗨,一起干一杯,咦,小张都不怎么喝酒,肯定是放不开,来,我敬你一杯;说其圆滑虚伪也好,人情通达也罢。如此一番屠龙之技可并非一朝一夕可促就,背后必然有其庞大的人际交往经验体系作为支撑。如果把饭局比作比武大会,此种便属于擂鼓刚响起,便急不可耐的冲上擂台叫嚣的自视甚高者。
第二种人:静静望着第一种人hold住全场气场,成为全场焦点。适时送上得体的微笑和随声的附和,察言观色精准到位,心中有数而内敛不发,擅长无形中用以柔克刚的手法化解迎面而来的飒飒剑气(劝酒)。偶尔用诙谐的语言打个趣,对于迎送往来的过招皆能应对自如。通常属于擂台中最后出场却夺得头筹的高手。如果说第一种人是可以迅速打入团体的高压水枪,第二种人则对饭局场面隔岸观火,一眼洞悉他人的需求和谈笑间的心思。
第三种人:请参考比武大会上被打飞的炮灰,此种人信奉一句话,人生苦短,专注当下美食。
中国的酒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人群不同,自然酒桌上的谈资也各不相同,有志者谈事业,无志者谈琐事。若是生日宴会,必少不了请一些善于制造气氛的人,热热闹闹才像样子。开着些不荤不素的玩笑,无形中操控着酒桌上微妙的气氛。酒后拍桌者善虚张声势,寡言自控者素沉稳内敛,只顾埋头大吃者思想单纯。通过一个人的酒品,便能对其人品窥测一二。
关于敬酒、劝酒,也是混江湖的一项必备技能。许多能坦然接受的人把自己训练成举着酒杯谈笑风生的好手,为自己赢得好口碑;相反,极端抵触此类行为的人则被视作不成熟,甚至会被认为是目中无人。夹杂在其中的第三种人,想要敬酒却不善言辞,其实恰恰反而具有某些优势。真诚为本,这是人际交往当中万变不离其宗的一句话,菜根谭上说: 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真诚人是圈子内部的稀罕物,祝酒词是江湖人面前的小把戏。如果你敬酒的对象是个身经百战的老江湖,冠冕堂皇的敬酒词倒不如笨拙的话语更令对方动容。
我曾参加过最尴尬的一次饭局,是随亲戚参加的。那时恰好到一个亲戚家里去,正好人缘甚好的亲戚晚上有一个饭局参加,我没皮没脸的一起跟着去了。以为是熟悉朋友间的一个饭局,到了才知道原来大部分人,只因着主人的邀请或回请而来,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彼此姓名。于是,饭菜未到齐之际,一场场寒暄客套便开始了,大家笑语含春,热络交谈,俨然一派似同学聚会的热闹场景,彼此间忙着添加微信加好友,我倒有些摸不着头脑了,难道城市里面的人都是自来熟吗?后来,请客者无意间的一句话解开了我的疑惑,大家都认识了,以后有什么需要的可以互相帮忙了。哦……原来如此,原来这一个小小的饭局还有如此强大的功能,让一群几乎是完全陌生的人互惠互利、相亲相爱。
一顿饭倒让我吃的如坐针毡,害怕轮番交谈的主角们剑气一转,杀的埋头大吃的我措手不及。果不其然,我不雅的吃相十分成功的引起了以为女士的注意,亲切的询问关于我的情况,还好亲戚把对我的介绍进行了华丽的包装,这位女士从而缄口转向了别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饭局,愿躲不了江湖的你练就一身从容的本事应付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