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54篇。
《论语宪问篇第十二》第34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则论语也是争议很大,我们先看一下前辈名家注解。
【杨伯峻译文】有人对孔子道:“拿恩惠来回答怨恨,怎么样?”孔子道:“拿什么来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
钱穆译文——或人问道:“以德报怨,如何呀?”先生说:“那么又如何报德昵?不如有怨以直报,有德以德报。”
南怀瑾注解——这里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等于提到道家的思想。孔子的答复,也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在逻辑上作一个论辩。他说,别人对我不起,我对他好;那么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鲍鹏山在《孔子如来》中有一章《以直抱怨》专门针对这则进行的论说。关于如何抱怨,有三种选择:1、以怨抱怨,2、以德报怨,3、以直抱怨。
第一种,会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种,就是一个人无论他做了好事还是坏事,他的报答是一样的:德,这实际上就是打击好人,而怂恿坏人。因为孔子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伦理学家,他要考虑的是伦理学的程序和平衡,这会造成的结果是:1、道德约束力没有了,2、从道德的角度讲,当道德要求人们对坏人”以德报怨“时,道德首先就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职责。
孔子实际上在提醒我们:道德一旦极端化,不仅会取消自身,而且会助纣为虐。
所以,”以德报怨“看似道德,实际上倒是起了不道德的作用,使不道德的人可以肆无忌惮,不用担心承担什么后果。所以提倡“以德报怨”不但不能促进道德,反而要“促退”道德。
孔子可能还这样想,对一个伤害过我们的人,让我们关心他、爱护他,我们会心情愉快么?
如果不愉快,我们有必要那么委屈自己去实行道德么?道德难道不是让我们舒展的,而是让我们委屈的?难道不是让我们愉快的,而是让我们压抑的么?实行道德的过程难道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么?
所以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的观点。
用公正来对待仇怨,即使是坏人,他也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既不特别宽恕他,更不过分报复他,让他得到他该得到的。
我为鲍鹏山先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