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类都是处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只是随着互联网出现,过载的信息以一种爆炸式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由此带来的信息焦虑症也越发严重。
在《有序》一书中,提出了很多新观念和可参考的方法,对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清理信息,有效管理注意力,提高思考的效率提出来很多新的观点和指导性意见。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了解注意力系统的构造和运转原则
二是根据注意力系统的工作原则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注意力
一、注意力系统的的工作原理
1、区分注意力和记忆力两个概念
注意力与记忆力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时候我们会将注意力和记忆力混为一谈,认为记忆力不好是因为注意力不高。实际上记忆力是指大脑存储信息的能力,指大脑的信息容量,空间非常大;而注意力则是指大脑运行信息的能力。就像电脑的磁盘一样,记忆力就如同CDEF盘的可容纳空间,是很大的,但是要想电脑能高效的运转,运行盘的内容不能太多,否则就会影响运行速度。
2、注意力运行机制:一个模型四个基本点
一个模型——跷跷板模型
注意力呈现的状态有两种。一种是专注状态,一种是神游状态。这两种状态的关系就像跷跷板一样,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周围的环境和情感因素等都会是影响跷跷板状态的因素,会根据外界的反馈无意识的调节注意力。
四个基本点——四个工作原则
1.稀缺原则,这也是注意力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它说的是,注意力是稀缺资源。
注意力同样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当我们长期保持高度注意力时,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而处在神游状态时则不会消耗很多能量,所以大脑很难长时间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但是却可以发很久呆。这是人脑的进化历史所决定的。
2.协作原则,注意力系统并非由大脑的某一个特定区域负责,而是要由大脑的多个不同部位协作运行。
当注意力系统中的各部分协作融洽,大脑就会在高度集中于某一件事时自动调动身体的各个部分参与其中,精准的衔接好每一步,完成大脑发出的指令。但如若协作不和谐,就会出现拿着手机找手机的情形,产生脱节现象。
3.隐身下线原则,即注意力系统关闭下线时,我们是察觉不到的。
我们发呆的时候是感觉不到自己在发呆的,只有发呆结束后,注意力系统重新工作时才会感觉到发呆了。就像上课时很多学生很容易走神或者瞌睡一样,当他开始走神或者瞌睡是不知道自己的状态的,但回过神或清醒后才感知到。
4.切换困难原则
注意力任务切换时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当我们切换任务需要走心、用心时,也就是需要费脑的任务切换,会消耗能量;但如果是不需要思考费脑的任务切换则不会,比如从看电视切换到看手机。
二、有效提升注意力的方法
1.注意力外包
就是给大脑减负,通过外部工具,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大脑之外。
简单说就是通过外部环境分担注意力的压力,减少注意力的内存消耗,提高运行速度。“比如把生日当密码,老板雇佣秘书规划时间等”。所以我们在提高注意力时,首先要明确任务目标,然后列出具体的行动清单。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任务的轻重缓急或者对任务的喜爱程度等排序列出。但必须注意三个关键点:一要简洁,清单不是行动步骤,记下关键点就可以了。二是执行上要有明确的检查节点,即量化清单(时间和数量)。三要不断更新,随时间空间适时调整。也可以将清单细分成很多类别,将复杂的任务拆解成很多简单的清单任务。
2.策略性走神
专注思考一段时间后,要故意放空自己,留出一段专门的时间来走神。
也就是要劳逸结合。当大脑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时,很容易感觉疲惫,也思维也很紧绷,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缺少灵活性。所以适时的让大脑处于彻底悠闲状态,给大脑补充能量,反而能激发更多的潜能。比如有些时候越是着急,越是集中注意回想某事,越是想不起来,而放松后再想反而很容易想起来。灵光一现基本都出现在放松状态。所以,可以允许自己有一些策略性走神的时间。
3.训练知识素养
互联网时代,我们最应该具备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素养。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理念就是从原来的单纯教知识改为了教能力,由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就是因为信息越来越多,知识的总量增长得越来越快,知识的正确性也接受着巨大的挑战。知识无穷,但精力有限。所以,知道知识已经并不那么重要,知道知识的来源,从哪里获取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更重要。从哪来,怎么获取,怎么用,这也是我们现在教育中着重关注的。知识的深度固然重要,但知识的广度更重要,只有具备如何使用知识的能力,才能在众多爆炸性的信息中提取出最有用最有效的知识,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让头脑风暴处于可控范围,让思维变得更加有序。
我们处在信息包围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信息的洪流裹挟着前进,似乎是前进着,但也许走的是一条歧路;或者我们会直接屏蔽掉周围的信息,采取逃避的态度,拒绝接收一切信息,最终我们只会停滞不前,局限在自己所筑的圈里。这都是很可怕的,所以,不断训教自己的知识素养能力,学会调整大脑储存空间,任重道远却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