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学习,很多人包括很多教师都理解为储备知识。把知识藏在记忆里,只要用的时候能提取出来就可以。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们的智力兴趣。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的实质看法。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为知识。
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
否则,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厌烦学习。
从这些道理中能引出什么样的实际建议呢?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获取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是手段;让知识活起来,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知识是通过在生活中应用与思考,促进学生发展的。
怎样才能实际地做到这一点呢?
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词里面所反应的现实周围世界。
比如教“秋天”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秋天的风景,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果园等,教师给学生们讲解秋天,讲解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何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学生带着自己的疑惑去感知秋天,去了解秋天,从而建立自己心中的秋天,不是让学生一提到秋天,就是老师口中说的样子。
让学生去通过生活,通过自然,通过思考,感受词语本身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思想在活动,在丰富,儿童正在养成思考能力,于是他们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
感悟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如果总是处于被动状态,那就变成了知识的存储器。
随着知识的增多,分类的不及时,越来越深奥的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应用于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将“死”的知识变活,成为学生自己的一部分,让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道德、情绪、审美,让学生在学习中与增长的知识共同成长。
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这样,才是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