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中我们了解导致意志力传染的生理及心里方面的原因,在这一章作者又向我们揭示了“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想尽办法想要去忘掉或是不去想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就会越忘不掉,越去想。就比如一部你很喜欢看的电影上映了,但你今天很忙没时间去看,你会告诉自己明天再看,但自己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去想。
这难道不讽刺么
一位心理学教授做了这么个实验。他告诉学生不要去想去白熊,当学生不断的想到白熊时,教授要求他们去想点别的,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思想时想的更多。这个效应在人处于紧张或疲劳状态时更为严重。这个效应就是“讽刺性反弹”,当人们试图摆脱某种想法时,它回马上反弹回来。
压抑想法往往行不通
心理学家韦格纳认为,当我们想要摆脱某种想法时,我们出触发大脑中的“不要去想”这个指令。大脑把这个指令分为两部分,分别由两个不同系统去执行,大脑一部分负责将人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开,大脑的另一部分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没去想、没去感觉去做的事。这两个过程分别被称为“操作”和“监控”。操作和监控必须相辅相成,如果操作减弱了,那么监控就会成为自控的噩梦。
接受自我
讽刺性反弹会让我们去想我们克制自己不想去想的事情。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韦格纳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解决方法,那就是放弃自控,当人们不再试图去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现的想法和情绪时,反而会减少想起它的可能性。比如在演讲前属于压抑自己的恐惧导致自己更加紧张。但问题来了,我们这么做并没有做到“避开烦恼”,我们并没有消除掉这些不好的想法。 为了排除掉这些不好的想法,我们应该与这些想法和平相处而不是将它们推到一边,怎么说呢。有的时候我们大脑中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情,它会吸引你的注意力,这件事可能一点也不重要, 但自己却无法避免不去想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呼吸上,感受自己的呼气和吸气,把这个想法和感觉当作是飘过脑海和身体的浮云,我们无须让这些想法离开,只需要保持呼吸的感觉。也就是说当一个想法出现而我们却不想去想它时,我们不要压抑自己的想法,接受他的存在,但不要相信他,我们只需要告诉自己,这些想法总是来来去去。我们无法控制会出现的想法,但我们可以做到不去接受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