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愿意写,写就是了。有人愿意看,看就是了。”
这是汪曾祺先生对写作和阅读一个角度的看法。
我有三重理解:
写作和阅读是自己的事,喜欢就好,莫强求;
写作和阅读是是一种境界,无人打扰,自我陶醉,悠然自得,我喜欢与其它何干;
第三重理解,更确切地说是问题,那就是,写作的素材、灵感来源何在?阅读的触发点何在?
现在就把这个展开来说,为什么单说这个,而不说前两个,因为前两个只涉及自己,就好比《三体》中的金句(我新欢对文章、电影等作品中非常经典、好的语句叫金句,当然也可以叫别的,比如名句、智慧语录等,无不可),“消灭你,与你何干。”
写作的灵感源有很多,读书、看报、体验生活、观察大自然等都是。
对于很多人,可能读书是最好的,这要感谢这个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获取想要的任何知识。
有人对希望阅读的书很挑剔,那叫专一,比如有人非常喜欢历史,就阅读与历史有关的书籍,其它的书根本不理;有人就喜欢商业,就阅读与商业有关的书籍,其它的书根本不理。
有人对希望阅读的内容有自己的规划,知道哪些领域是自己的喜欢的、自己的强项,哪些领域对自己生活、成长、工作有益,哪些对自己无害,但要么自己不喜欢,要么感觉对自己无甚用处,很决绝,断舍离。
我与上述情况均不同,可以说爱好广泛,对发表是书籍,一般都能看上眼,这种看上眼,自然是喜欢。
比如近期阅读的汪曾祺和吴军的书。
为什么阅读他们的书,很简单,因为不小心阅读了他们编写的一本书,觉得书的内容非常好,很喜欢,同时也喜欢上了作者,确切地说,既然作者能写出这样好,而且自己喜欢的书,不用说了,他写的别的书自然是好的,无论那方面,对于我这样爱好广泛的人来说,就没必要挑剔他所写的是哪方面的内容了,通常如此,毕竟建树一方,需要很大的经历,何况夸界。
但我读了他们编写的部分书籍,无论格局还是境界也都有很大的提升。
前者是作家,作家就是观察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关键是他写了无数短篇小说、散文等作品,流传于世,读来受益匪浅。
后者是位博士,硅谷的行家里手,关键是读了太多的书籍,融会贯通,跨界编写了很多书籍,我知道的有涉及三观、教育、哲学、历史、文明的书籍,谁有这么大的经历研究这样高深的知识,获取无穷智慧,我佩服,我励志,他写的都要读。
如今,读书,生出了烦恼,本来是闲情逸致是事,却有所担忧,不是担忧没有书读,或者没有好好书读,而是因为阅读的书太多。
比如这两个人的书,如果全读完,是要花费一大笔时间的。
当然还有更多人写的书,甚至是经典、准经典的著作,需要的时间就更多了。
不过,我觉得没必要,只要自己新欢的书,读就好,宁可当个“杂学家”,亦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