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殷勤,五年后的泪水,而这些都无关风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他惯有的辛辣讽刺告诉你,所谓贵族阶级的婚姻,只不过是一场阴谋与算计。
“三十万……三十万,”他悄悄说道,“十一岁……十二岁……十三岁……再过五年,就是一十六岁啦!我们假定年利率百分之四,一年就是一万二千,五年就是六万,再拿这六万……好吧,我们就假定五年以后总共是四十万,对了!这……总不能只给年利百分之四吧,骗子!也许要利息百分之八或者百分之十呢。好,五十万,就算是五十万吧,这至少是满有把握可以得到的。嗯,此外还会有许多衣服之类的嫁装的……”
“有人说,她刚满十六岁。我注意看看新郎,突然发现他正是我整整三年不见的尤利安·马斯塔科维奇。我又望了望新娘……我的天哪!我赶快挤出教堂。人群中有人说新娘很有钱,有陪嫁五十万,还有许多衣衫……
“他这算盘真打得精明!”我这么一想,就挤到外面去了…… ”
以上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诞晚会和婚礼》里的一部分节选。
我注意到这个部分特别有趣,其实不是内容有趣,而是这种平淡的语言着实种不平淡的乐趣,一种似乎是有些魔力般的吸引力在强烈地牵摄住我的目光。
其实并不单止于此,全篇每个字句都透着这种魔力。
促使我跟着作者一步步走近那个整场晚会的焦点——尤利安.马斯塔科维奇,去见证他是如何一步步做着与他身份完全不符的如小丑般的精打细算。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变化,但是在我看来,为了金钱与利益,这个大腹便便、又矮又胖的男人不惜摧毁了一个年仅十一岁女孩的婚姻和一生——事实上她的父母应算为罪魁祸首——其实本文的主题主要就是这一点。
虽然文章取名婚礼,但其实作者的着力点旨在对孩子的关切上。
因为就如文中的我所说:
我非常喜欢观察孩子。对他们在生活中最初的独立表现,觉得非常有趣。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十分关注孩童这个群体的作家,在本文中他也是展现了一如既往的对孩子的关注。
在他看来:
所有的孩子都可爱的出奇,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这是他文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对小孩子的爱,在他的每部大书中,这都会成为一个关键的环节。
就像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宁愿退至小客厅去观察各种孩子的世界,也不愿待在那个虚伪虚荣的成人世界里。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另一大主题就是他特别关注小人物的文学之旅,从《穷人》开始,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遭遇惨淡的可怜者,都会展现他们人性中的闪光部分,让我们看到不幸者的真实的情感。
比如他最后创作的那一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就是描绘的当时俄国社会的悲剧缩影,是一部宏大的社会哲理小说。
其实之前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了解的不多。
后来有一次我在看茨威格所著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看到了一篇名叫《壮丽的瞬间》一首诗。
我发现这首诗原来描绘的正是二十八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行刑场被假处决的一幕,以及描绘了这一幕对陀式的心理变化,及对他日后思想发展的影响,从而也延续到了他后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里。
直到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对于他了解得稍稍有了一点深入了。
对了,必须提及一点,整篇文章完整的题目其实是:圣诞晚会与婚礼——摘自一位不知名的笔记。
就像我前一篇选取的茨威格的《看不见的收藏》,前文里我也有提及到文中的我是在一列火车上遇见了一个熟人,然后通过他了解了这个故事。
这样的文章结构就是典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
这篇文章也同样继承了作家的习惯,在他的文学中经常性的地借助自己或者别人的口吻转述。
虽然文章的副标题说是摘自别人的笔记,但是作者本人的心理态度又在文章中反复进行穿插,使文章颇显迷离。既给人一种艺术的再造感,又让人不知不觉感受到它的真实性,自然生动而又不显做作。
除了以上几点,陀思妥耶夫斯基还让我着迷的就是他的语言描绘功底。
他的语言极其平淡,又极其生动,于平淡中有一种辛辣的讽刺,于平淡中有一种黑色的幽默,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欲罢不能。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的专家,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心理描写的运用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的作品我最早看的是极富盛名的《罪与罚》,里面对于主角犯罪前和犯罪后的心理描写简直事无巨细、全面详尽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本文虽说是短篇小说,但他其中的心理描写同样不会逊色。
在本文中,作者主要抓取了两个人物,一个就是那个有些猥琐的主角尤利安.马斯塔科维奇,令一个是可以算作他情敌的可怜小男孩的他们的心理。
然后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之间的对手戏,一个最负盛名的有名望的人,居然会竭尽所能折磨一个小男孩,会和一个小孩不断地过不去,只因这个小男孩打扰了他挑逗未来小媳妇的好事。
这实在让作者觉得好笑,也让我们读者由衷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份极辛辣的讽刺意味。
有人说,他讽刺起人来真是不留情面,于轻描淡写中叫人过瘾。
我们可以来欣赏一下:
“尤利安·马尔科维奇又恼又恨,满脸胀得通红,拚命吓唬红头发小男孩。那孩子离开他越来越远,吓得不知道往哪里跑好。”
“吓坏了的小男孩,采取最后的一着,试着爬到了桌子底下。当时要赶他走的人,已经气到了极点,掏出他的一块长长的麻纱手绢,开始抽打趴在桌子底下一声不吭的孩子。”
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脸红得可怕。最后他的愤怒,也许还有忌妒(谁知道呢?)达到了极点,他简直是怒火中烧了。
最后的结尾作者寥寥数语点到为止,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以作者同样精彩的对人物肖像命运的刻画语言来结束本文吧!
“透过这种庄严肃穆的神态,透过这种忧郁的心情,仍然可以看出她最初的、稚气未退的天真无邪的容颜。某种天真到不能再天真的、尚未定型的、年青的东西,不断表现出来,似乎在默默无言地为自己哀求怜惜。”
这就是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魅力,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