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个选择题吧。
下图你更喜欢哪一个?
图片一,车和人的道路
图片二,公交车专用道。
世界上城市多如牛毛,繁华纽约,浪漫巴黎,厚重罗马,圣洁拉萨。再来看一看不一样的城市。
尼日尼亚马卡卡,一座水上之城,聚居了15万人。一排排木屋看起来拥挤异常,却颇有规矩。木屋建在水上,小小的木船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这催生了传统的造船职业,很多人就靠他吃饭。木船不仅代步不可少,还是移动商店。天黑下来,整片水域一如陷入海底,只有零星的几丝灯火烛光表明这确实就是城市。
开罗扎巴林,垃圾之城,5万人定居,甚至三代同堂。垃圾的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坐下聊天,表情生动,要是没有四周垃圾如山,大概以为他们坐在星巴克喝着热咖啡闲聊热门电影女主角的八卦新闻。新房,如此美好撩人的夜晚,紧要处听到牛叫作何感想。抱歉,不是幻听,隔壁真有个牛棚啊。
城市,生在这,长在这,将来还会死在这。城市比国家更老迈。你为什么待在这里?又在长假来临又如此迫不及待的逃离?
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煎熬的压迫。占的城市一亩三分地,分享着如此之多公共空间,相比而言我们如此幸运。去过的城市,美则美矣,依然不能上心,多数拍个匆匆照片陈列桌上以示到过。这些城市的瞬间,与生命长河的长度和宽度,大概就是一朵浪花。
之所以如此珍视,因为熟悉。把城市缩小一下,变成读过学校,上班的工厂,常去坐坐的火锅店,小区的私人空间,就是我们生活之圈。小区的房子为起点,辐射出我们的影响力。
这么多年过去了,房价居高不下!为何?
城市,人类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
很多年前,爷爷辈的房子多得自祖上余荫。到了老爸老妈,思想得以解放,眼界开阔,便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山区。中华人口基数之大,一来二去,城市原有的居住地已经无法满足膨胀的人口迁移。东南沿海地区一群先见之明的老板预见了未来的城市道路,买地建房,房价自此坐上火箭。
我们的城市都面临着一些与日俱增的问题,严重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自从有了汽车,一家子出行就方便了,不用和大妈奶奶们挤公交。不知道啥时候开始车子,房子,票子成了结婚三大件。幸福不幸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赞扬的排场和面子。比如你看那个谁,婚车劳斯莱斯开路,再看看你,破烂宝马。实在不知道宝马为何成了被鄙视。我现在都没有够着他。
又如,你看看那个谁谁谁,彩礼多少万,嫁了个好人家,有福气啊!于是,提高门槛,待价而沽成了风气。不知道嫁给钱,还是嫁给爱情。而现在一直走高的离婚率实在太能说明问题了。车子是有了,总要有个停车位吧,于是再花几万,更甚者给车子也买个房子,谓之私人车库。这下好了,更有面子了。出行就困难了。
人人都有车,上街停车难,好不容易找个地方,却要收费。以前宽敞的人行道,常常被汽车霸占了。到处都是汽车,刺耳的喇叭,汽车尾气。汽车带来的,还有车祸死亡。1900年以前,孩子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自从有了汽车,你时时告诫,小心点,有汽车。孩子们往往显得惊慌失措。路人被挤压再挤压。失去了绿树,失去了森林,连记忆里的大山也被挖开建成各种形状的钢铁房子。
没有车子,但绝对不能没有房子。居高的房价,像一座山压在心里。房子和车子,把人们锁了起来。人心隔着玻璃和防盗门,我们躲在里面观看大千世界,貌似除了自己之外其他都是与我无关。
欧洲发达国家,他们的城市与我们截然不同。荷兰,阿姆斯特丹,30%以上的人出行方式为自行车。车子被束之高阁。买不起吗?并不是。这里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美国。
为了解决城市的争端,各种创意思维被发掘。
公共空间的运用,共享时代来临。不仅共享单车,还有共享摩托,共享办公空间,共享汽车。自行车折叠司空见惯,可折叠的汽车真的是闻所未闻。剑桥甚至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共享方式,运动场所,办公室,办公桌,电子设备,实验室等等。
机器墙。他将在降低建造成本的同时,满足人们各种功能的需求。传统的房子,墙壁是固定的,而机器墙成为移动的。比如开会时,你可以通过操控,将房间变成会议室。无需外出,便可在房间进行健身等。
果园式城市。把果园种到警察厅门口,学校楼下,甚至放学回家你能随手摘一个果实。抱歉,这不是童话故事,而是已经成为事实。在英国的Todmorden,距离曼彻斯特15公里,名副其实的可以吃的小镇。这真是个伟大的创举,而这项活动的发起者并不是政府,没有任何报告,没有任何权威审核,完全出于自发的、自下而上的一场游戏。它打破了地域、文化、甚至信仰,通过食物将所有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网络格功能。打开百度地图,不难发现一座城市功能性建筑聊聊无几。因为汽车的存在,人们需要时很快就能得到满足。如果将医院,商店,学校等平均分布在城市,打造成网格化,步行自行车十分钟就能到达,还需要汽车吗?事实上很多发达城市已经开始着手,那些漂亮的自行车道让你有一种疯狂的冲动。如巴黎。
未来的城市将会更科学、更适合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