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的是懂事的孩子
而不是只懂父母的孩子
姗姗从小到大一直就是别人眼中懂事的孩子,学习好、不跟父母要这要那,上课认真听讲,回家乖乖写作业,爸妈从来没关心过她的学习。
姗姗说:现在她回想起来,感觉从小一直生活的比较压抑。
因为懂事,知道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偶尔过年过节出去逛街从来不敢跟父母要玩具,都说自己不喜欢;走在小吃街上,周围都是好吃的东西,也忍住口水假装不想吃,从来不哭闹;
因为在几个亲戚里是经济条件最差,所以出去串门,妈妈都告诉我要懂事,从小就在厨房帮忙,别的孩子都吃吃喝喝玩玩,感觉自己就低人一等。
姗姗以前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妈妈从来不在亲戚面前表扬,别人一说到她的成绩好、学习好之类的话,我妈就谦虚到尘埃里,说光会傻读书有什么用。
所以最后给姗姗留下的印象是——这不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从小都是自己鼓励自己,爸妈从来不会表扬、鼓励、赞美。
因为懂事,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渴望;因为懂事,跟亲戚家的小朋友一起玩就得主动让着人家;因为懂事,所以即便考试成绩好,学习好也从来不敢炫耀,还要给自己灌输这是傻读书的概念。
姗姗说:现在回想起起来,一个年纪那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什么都不想要?怎么可能不爱吃零食、不爱玩玩具?这要承受多么大的心理压力,多么抑制自己内心的渴望才能做到“懂事”!
相反,姗姗现在觉得所谓的熊孩子,内心才是快乐的,想要什么哪怕哭闹也要让父母买,开心大闹,不开心大哭,真实的释放自己的情感,而且往往性格开朗、身心健康。
姗姗说她对懂事的理解是:过早地注重他人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权衡利弊而忽视了自身意愿,从而丧失了孩子这个年龄段放肆、任性的权利。
姗姗告诉我说:如果让她再来一次,她只想做一个普通的孩子,有着孩子天真的天性。
将来姗姗自己有了孩子,希望孩子不要为了博得父母的满意刻意去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希望他能自由的成长,熊孩子虽然让父母操心,但是这才是孩子的天性,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认定了自己生来就“不值得被宠爱”的事实。低自尊是那些没有在爱的氛围下长大,但却偏偏懂事的孩子永远的缺口。
其实姗姗的所谓懂事,也无非就是有“同理心”,因为太能理解父母,所以懂事的孩子将父母的感受看的比自己还重要。
而这类孩子长大了,也是拥有同理心的一群人,可是后果的,往往是过于顾忌其他人的感受,而把自己放低、放小,将自己的个性化放到最低,慢慢的也就不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太久的不敢要,变成最后的不知道到底想不想要,别人开心就好;对自己的人生不能很好的掌控,不敢直视自己内心渴求。
记得民间有个说法——男孩子小的时候越淘气,长大了就越有出息。
而姗姗所谓的熊孩子呢,从小就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想方设法拿到,从来不压抑情感,长大之后往往也是敢于追求梦想的一群人。
直白的说,小孩子是不是“懂事”的判断,绝大多数情况是来源于父母。
即使是看着让人觉得特别心酸的姗姗也并不是“懂事”的孩子,而是“懂父母”的孩子 ;所以一个“董父母”孩子是不是快乐,关键在于父母。
当我们长大,当我们回首往昔,我们心疼曾经的自己,明明很想要的东西,因为“懂事”而过早的学会撒谎说“我不喜欢”。
我们内心里无比羡慕那些想要什么就可以直白的说出来的“熊孩子”,哪怕他们在商场的地面上的撒泼打滚都显得那么可爱。
我见过不少:从小被溺爱无度长大后也并不快乐的“熊孩子”;我也爱上了一些“懂事”的阳光明媚的人。
仔细想一下,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当一个诚实的孩子,所以犯了错误不可以抵赖,不可以在写作业的时间偷偷的看电视,但是我们却被允许甚至鼓励说一种谎话——明明很喜欢很想要的东西却违心的说“不喜欢”。
其实我们哪里算是“懂事”,只是过早地“懂父母”罢了;在孩子的世界观里其实是没有“面子”这种东西的存在的。
但是当孩子第一次说“我喜欢”的时候,被狠狠的揍了一顿,被父母说“不懂事”;于是第二次试着说谎“我不喜欢”,然后就被父母夸奖“真懂事”,说不定还获得了一瓶饮料作为奖品,由此孩子到一条重要的生存准则就是“喜欢的东西不能说喜欢”。
同理,孩子被教育不能“夺人所爱”,但是如果父母同事家的孩子想要拿走你宝贝的东西,你又必须学会“分享”,然而你其实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你不可以夺人所爱而别人可以?
这是一个割裂的世界观,孩子并不知道它本质上和自己的“懂不懂事”一点关系都没有,其实孩子不过是父母维护自己人际关系的工具而已。
懂事的孩子懂的事,原本的含义应该是一种理亦为知理,但是可悲的是,很多孩子所得的并不是真实公正的理,而是对父母有好处的理
孩子顺应父母自己心意的行为都能被理解为“懂事”,而忤逆自己心意的行为,都是“不懂事”。
我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不但影响了我们幼年的价值观,影响了我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它还在我们灵魂深处埋下了分崩离析的种子,它制约了我们一路前行的脚步。
我记得有人给我说过这么一句话:懂事遭雷劈。我不由得想到了朋友A的妈妈。
这位阿姨对于家里的独苗弟弟以及弟弟家的独苗儿子(我朋友的舅舅和表弟)真心的投入着异乎寻常的热情,托各种关系把朋友成绩不好的表弟接来自己的城市送去最好的寄宿学校。
表弟夜里翻墙出走(估计是去网吧打游戏了),阿姨恨不得三更半夜就开车去挨家挨户网吧的找朋友表弟,在京都大学读博士的这位朋友A无不妒忌的表示她母亲把她这个娘家独苗的表弟看的比她这个亲闺女还重——毕竟她妈妈从操心表弟这件事情上获得了巨大的快乐。
A感觉到了深深的不快乐,因为她已经意识到了父母重男轻女的价值观错误的一塌糊涂,理解父母的这种价值观,和她在更加广阔和友善的世界里形成的更为客观和公正的价值观之间产生了深深的矛盾,从字里行间里可以看到她其实没有办法释然。
当然我们都无法轻易释然,但是我们可以正视自己,纠正错误,我们仍有机会治愈自己。
所谓的“懂事”给我们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不快乐”,它剥夺了我们正视和表达自己欲望的能力——尽管这种能力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小时候,我的“懂事”是非常令父母引以为傲的:我们家静静从来不在外面要这个要那个的。
每当在外面看到在地上撒泼打滚要东西的“熊孩子”,我心里都油然而生一种和父母一样的自豪感,我是一个懂事的、有教养的孩子。
但是自此之后我就分不清什么是:我确实不喜欢的、我喜欢的、我喜欢的但是我不想要的、我喜欢想要的但是我无法得到的、我喜欢想要的虽然我现在无法得到,但是如果我努力一下也许我可以得到、以及我喜欢想要但是我确实得不到,我可以学会坦然接受现实.....最后这些在我的世界里都变成了“我不想要”。
我通过“懂事”懂得了父母对面子的看重,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而如果付出了之后最终没有得到亦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最终这种“面子观”深深的烙印在了我身上。
多年之后,宿舍室友刚刚花了2k多报名去考GRE,我想的是:我不想出国,我是个知足常乐的人,等我本科毕业我就在某个城市找个类似于中国移动之类的大国企,拿个2、3k的月工资也够我花了(读本科的时候我一个月花不到400块钱)。
记得一次陪朋友B去看刚刚上市的iPhone4,4000多RMB,B问我喜不喜欢,我说“不喜欢太贵了”;B嘿嘿一笑“我就喜欢又贵又好看又精致的东西,如果有钱的话就会买”。
那一瞬间我才发现,原来坦率的说出自己的欲望是一件可以这么简单、这么从容、这么理直气壮的事情,原来一个人的“懂事知理”也可以呈现的如此阳光坦荡。
一个人只有用过了iPhone和山寨机,才有资格说自己更喜欢哪一个;同样的,说自己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的前提也是;你曾经奋力奔跑、你听过耳边的风声、你拥抱过梦里的美景.....
现在我想说:我真的很喜欢做出一个大家喜欢的产品的感觉、我真的很享受奔跑中的生活、我喜欢工作中的挑战、我真庆幸当初没有拿那2、3k的工资、而且我最近的商城上还有很多东西想下单.....
除了正视自己的欲望以外,能够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欲望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父母子女之爱,并不比生活中其他的亲密关系来的更加高尚。父母也是有私心、有欲望、有缺点、有能力所限的普通人。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中国式的父母千百年的传承都是所谓完美无私的父母,我们的父母只是延续了他们的父母养育他们的方式而已。
但是我们却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开始认识到:爸妈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可能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为人父母、孝顺是孝而不顺.....
我们开始正视并且表达自己在亲子关系中正常的诉求;同时我们也容纳并谅解父母的私心,宽容他们曾经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原谅他们的错误,必要的时候据理力争,但是我们依旧爱他们。
前几天和朋友吐槽说,最近小孩越来越不好养了。导师朋友圈里显示家里在北大附小读一年级的小师妹今年暑假学校组织去了法国旅行。
别说北大附小这种小学不是人随随便便就能读的,即便你削尖脑袋挤了进去,这随随便便一个暑假旅行就是去法国,咱能hold住么……
然后朋友表示,以后小孩子越来越不好忽悠了,咱们小时候父母还能用:咱不和人比吃穿,咱要和人比成绩,成功洗脑咱们,等到咱们的孩子长大,谁还信这个啊
朋友还说:“我们真是最苦逼的一袋,以前在父母面前挺不直腰板,以后在儿子面前挺不直腰板”。
但是我们都心照不宣的是,不管我们以后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总会有比不过人家的时候,亦总会有求而不得的东西。
但是作为父母,我们要坚定的维护他们正视自己的欲望和表达自己的欲望的权利——这一点比我们所谓的「面子」来的重要的多。
一直非常喜欢一个故事:张柏芝带着儿子去玩具店挑玩具,会让两个儿子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但是最后告诉他们每次只能在里面选出他们最喜欢的一个。
并向他们解释,人生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东西,你必须得学会选你最珍惜的——既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又不无限制的纵容孩子的欲望,让他们理解人生的无奈,学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人生里到处都是求而不得的东西,大胆的想过,努力的争取过,奋力的奔跑过,至于最后能不能得偿所愿,重要亦不重要,也可能这一路上你所得的东西就远胜于最初期待的结果,也有可能最终你走到了不一样的目的地,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我们想要拥有比我们更好的孩子,那我们就要成为更好的父母,而首先,我们要成为更好的人。
我们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和能力去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当我们面对这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去反思,去剖析自我,去意识到问题所在,去改变,去学会正视自己,学会表达欲望,学会真诚友善的和他人相处......
即便当我们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时候,我们亦不放纵和溺爱自己;然后我们会拥有“懂事”的孩子,而不是只“懂父母”的孩子。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