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最前面话,文章5537字 ,略长,请合理安排时间,慎点!
如果让我再来一次,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孩子,有着孩子天真的天性,将来我有了孩子,我也希望他不要为了博得父母的满意刻意去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希望他能自由的成长,熊孩子虽然让父母操心,但是这才是孩子的天性,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懂事”化的教育,真的是正确的吗?
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从小到大一直就是别人眼中懂事的孩子,学习好、不跟父母要这要那,上课认真听讲,回家乖乖写作业,爸妈从来没关心过我的学习。现在回想起来,感觉从小一直生活的比较压抑。
父母都是普通人,原来在东北的时候爸爸是伐木工人,妈妈是工厂员工,后来东北经济情况不好,双双下岗到山东发展。我们刚到山东的时候租住在很小的房间里,妈妈帮助姥姥在街上卖水果,爸爸跟别人学习手艺。我当时四五岁,开始上幼儿园,然后是小学。由于是外来人,周围的小朋友感觉家庭情况都比我的要好很多,经济条件不好,长的又不好看,所以不知道是不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变的特别懂事。
因为懂事,知道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偶尔过年过节出去逛街从来不敢跟父母要玩具,都说自己不喜欢;走在小吃街上,周围都是好吃的东西,也忍住口水假装不想吃,从来不哭闹;因为在几个亲戚里是经济条件最差,所以出去串门,妈妈都告诉我要懂事,从小就在厨房帮忙,别的孩子都吃吃喝喝玩玩,感觉自己就低人一等。
我以前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我妈从来不在亲戚面前表扬,别人一说到我成绩好、学习好之类的话,我妈就谦虚到尘埃里,说光会傻读书有什么用。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这不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从小都是自己鼓励自己,爸妈从来不会表扬、鼓励、赞美。
因为懂事,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渴望;因为懂事,跟亲戚家的小朋友一起玩就得主动让着人家;因为懂事,所以即便考试成绩好,学习好也从来不敢炫耀,还要给自己灌输这是傻读书的概念。
但是!但是!我现在回想起起来,一个年纪那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什么都不想要?怎么可能不爱吃零食、不爱玩玩具?这要承受多么大的心理压力,多么抑制自己内心的渴望才能做到“懂事”!相反,我现在觉得所谓的熊孩子,内心才是快乐的,想要什么哪怕哭闹也要让父母买,开心大闹,不开心大哭,真实的释放自己的情感,而且往往性格开朗、身心健康。
所谓懂事,也无非就是有“同理心”,因为太能理解父母,所以懂事的孩子将父母的感受看的比自己还重要,而这类孩子长大了,也是拥有同理心的一群人,可是后果的,往往是过于顾忌其他人的感受,而把自己放低、放小,将自己的个性化放到最低,慢慢的也就不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太久的不敢要,变成最后的不知道到底想不想要,别人开心就好。对自己的人生不能很好的掌控,不敢直视自己内心渴求。
而熊孩子呢,从小就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想方设法拿到,从来不压抑情感,长大之后往往也是敢于追求梦想的一群人。所以说,民间有个说法,男孩子小的时候越淘气,长大了就越有出息。
以下是截取的一些知乎网友的观点
1. 一切都是选择,只有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了
实话就是,我也觉得会被欺负。人善被人欺,一向如此,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也没错,这也是为什么我后来学“哭”,可问题是我不会哭,我哭我就难受。
我的本性就不喜欢去强迫别人,哪怕别人“压榨”我,我最多只是反抗,而不会去也压榨他。
再后来让我放弃的原因是,我身边太多人会哭了,有的人哭的很好,我以为她是社交赢家,可最后却发现,她过的还不如我开心呢。没人喜欢她,她求人帮忙十个有一个会答应她而已。
我突然明白,你会哭也好,不会也好,谁都不傻的,如果我只肯帮你三分,你越早把这三分用完,你就越快失去我这个朋友。
所以,一切都是选择而已,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了。
2. 不准哭,你要乖,不乖不爱你了。
不喜欢大人要求孩子要"乖"把责任都推给小孩,仿佛孩子不乖是他自己错了,不乖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
孩子很没有安全感努力的想要获得关注,低自尊觉得自己始终不优秀不配拥有,压制自己的需求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看周围脸色容易行成情感回避讨好型性格,最坏的发展边缘型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引发焦虑抑郁等等。对孩子的成长不好。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陪伴。他哭闹是因为他不舒服他还不是成年人不懂的理智表达他需要人关注并解决。孩子可以不那么乖,他哭闹,你陪着他,慢慢教他表达自己想要的,而不是一句不准哭你要乖不乖不爱你了。推卸自己大人的责任还威胁他。
3. 不快乐!!!
我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对父母的情绪感同身受,也对家里的经济状况了如指掌。所以我从来不会和其它的小孩一样主动去跟父母要什么,因为我太害怕看到妈妈脸上的疲倦和愁云。
我穿的都是哥哥甚至姐姐剩下的衣服,虽然穿上时我就知道衣服上面的粉色的小花对于一个上小学的男孩会受到多少嘲笑,但是我还是会咬着牙穿上。鞋子变得挤脚了,走路很难受,我也不会说,因为哥哥的还没换下来。
家里炖肉菜的时候,肉总会剩到第二顿,里面的青菜却已经吃光。我想让妈妈吃,妈妈舍不得吃,想让我吃。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虽然早已丰衣足食,却还是舍不得动盘子里面的大块的肉。贫寒日子留下的伤口,过了这么久,依然不能完好的愈合。
我忘不了,邻居小孩来家里吃饭,大口大口地吃鱼肉的时候,我寥寥几口后就跟大家说吃好了,然后自己跑去后面的院子里哭了出来,那鱼肉应该给妈妈吃的啊,那可是妈妈都舍不得吃的鱼肉啊。可能那时候家里已经可以负担得起一条鱼了,但我还是不想让父母再辛苦一点了。
有时在黄昏的公园长椅,在午夜的窗台,我会想自己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这么克制和压抑,嗯,因为我懂事。
4. “祝你永远不用太懂事。”
在妹妹上高中,上大学那几年,我每年给她的生日祝福都是:“祝你永远不用太懂事。”当然,这里的懂事,意思是近似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种。
青春年纪要简朴,要刻苦,要自知,要坚忍,要压抑,要看淡……懂事太苦了。
家里在我读高三到大学的阶段陷入过极大的困境。我刻苦考上大学,在大学里最惨的时候,每顿饭就端两碗免费汤,一碗泡饭,一碗当菜。后来毕业,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当亲戚们都夸我懂事的时候,我知道懂事是什么滋味。从那时起,我想,我是不得不懂事,但是有我一个就够了,我要让妹妹不用再那么懂事。
于是妹妹考上大学,我带她专门去大城市旅行购物(家里当时在浙江小县城)。
我给她买好的衣服鞋子,好的电脑,好的手机……
妹妹说不用啊,咱们家因为你工作了条件刚好点,你还要娶老婆,买房什么的,妈妈要我懂事点,上大学也要节约,要记得咱们家穷。
我说,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你不用那么懂事啊!小屁孩,正该想着怎么穿得漂亮,玩得开心的时候,那么懂事干嘛?你只操心学业就好,其他都交给哥。
我还说了一句挺俗的话:吃穿玩用,咱们没办法跟大款比,至少不能输给一般同学啊。哥能搞定。
自卑心理比什么都可怕。有时候这种懂事只会不断告诉一个孩子我不能有,我不该想……这不单苦,于心理健康也很不利。
现在又一个堂妹家里很拮据。女孩啊,上大学的年纪,在同学都穿耐克,阿迪,nb的时候,她的鞋子几乎都是五十以下的。
我每回见面都给双份钱,规定其中一份几千块就得拿来买衣服,买鞋子,买……然后和同学一起逛街,吃饭,玩……
我跟她说,如果同学邀你去旅行什么的。其他原因另说,但别因为没钱而拒绝,。你跟我说就好。
说得七零八落,反正大概就是,那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懂事。懂了,固然很值得赞赏,却真的很苦。
当年自己不得不懂,只愿身边的人不必那么懂。
愿你们只懂该懂的事吧。
补两句吧。
一,有朋友说我扭曲,物质的,额……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你们说啊,有些东西,不经历很难体会那种影响。
另外我也没说她们不能用差的,穿差的,都有,可是,您总得允许她们也有点好的吧。
有的选和根本不敢想是两个概念啊!
二,我不是什么都惯着。我没让她们忽视学习,很多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也都很强调。批评和恳谈也有过多次。
我只是希望她们得到的更多是来自生活得积极信号……而不需要总在克服,忍耐,甚至害怕。当人总是不敢想,不敢有……慢慢,梦也没了。
妹妹前年国考岗位第一名,省考岗位第一名。现在也一切顺利。
堂妹高考全县第九,聊过,以后不想当公务员,想考研,想出国……我很开心她能勇敢去想。
相反我自己,懂事的我,很长时间内都经常在遇事时更多的去感受悲观面而不是积极面。慢慢才克服。
千万别认为那些辛苦懂事的孩子会比那些被关爱,快乐充实的孩子过得好,这是很大的误区。
5. “整天清醒克制又有什么用?我就不能醉一回吗?”
几年前,《甄嬛传》大火的时候,我跟风看了几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
那个一直端庄懂事的沈眉庄醉酒后反反复复说的一句话:
“整天清醒克制又有什么用?我就不能醉一回吗?”
6. 时光倒回的话,我一定会牢牢地握住那颗水晶球,牢牢地。
从小我就是大人眼中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知道放学后要做完功课再看电视,看到妈妈的同事要说声叔叔阿姨好,上完钢琴课后要和培训老师说再见。我的衣服永远是班上最干净整洁的,我的奖状也是同龄人中数量最多的。我得意懂事给我带来的好处,也享受着大人的夸奖宠溺。
可是我快乐吗?
那时爸爸离家在三峡工作,每年只回家两三次。有次他给我带了一颗水晶球,里面镶着三峡大坝的模型,摇晃它还会发出亮光。我现在还能记得这件玩意儿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有多么的宝贵。我把它放在客厅的茶几最中央,每天一回到家,我就能坐在沙发上小心翼翼地把玩它。
有一次姨妈带表弟来串门,表弟比较腼腆,进门时躲在他妈妈的身后,对着我妈叫了声姨母,然后把头低着,捏着自己胖嘟嘟的手指。
后来她们两姐妹进厨房做饭去了,妈妈嘱咐我好好带着表弟在客厅玩。我拉着表弟坐在沙发上,调了电视到少儿频道,当时正在放《葫芦兄弟》,我叫表弟快看,蛇精把紫葫芦抢走了。
表弟却没有搭理我,他瞥到茶几上的水晶球,头突然抬了起来,怯怯地问,可以玩一下吗?
我有点不乐意,但还是把水晶球递给了他。
我看着电视,不时的瞥着身旁的表弟,他摇晃着水晶球,看到它发亮时开心地笑着。笑声很刺耳,我想着,怎么还没有玩够啊?那是我爸爸买给我的。
吃了饭以后,姨妈准备带着表弟回家了,表弟牵着姨妈的手,眼睛却望着茶几上的水晶球,妈妈看出表弟的心思,你想要那个球吗?表弟点了点头,妈妈就把水晶球从茶几上拿过来给了表弟。
姨妈推辞说,这是春秋哥哥的,你怎么好意思要?
我妈笑道,这有什么的?春秋是哥哥嘛,早就不玩这种玩意儿了,他很懂事的。
我把嘴咧得老大,笑着点了点头,送给弟弟玩。
然后我就记得那天我在家里哭了很久。末了,我望着墙上贴满的“三好学生”的奖状和空荡荡的茶几,我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快乐。
这件事影响了我很多年。
我之后仍然很懂礼貌,嘴甜爱笑惹大人怜爱,但我再也没有因此自鸣得意了,我知道,我享受着懂事带来的好处,也必须为这份懂事付出不快乐的代价。这种等价交换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每时每刻地进行着,懂事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是让他们加速地成长,来减轻大人的负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沟通着他们的人际交往,而代价则是:他们本该任性的权利与天真简单的童心。
但。我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自我的选择最重要。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在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情这种观念。我认为不该有,懂事,是每个孩子可以选择的一种的姿态。
你可以做熊孩子,无忧无虑的惹人嫌,锱铢必较的讨人厌。你也可以选择懂事一点,乖巧一点,它能使你在大人的夸奖中获得信心,它也使你从小就养成一些很受益的好习惯。
无论如何,怎样选择是你的自由。
只是现在我在这,以一个懂事孩子的身份告诉大家:懂事,其实是一项太容易学会的技能,不必刻意地去教导孩子,因为随着时间这个齿轮的不停转动,他们总有一天会长大,会领悟这项技能的好处与坏处,请由他们自己权衡利弊来决定学与不学。
现在的我有时会对这个世界失望,然而,我不曾对自己失望。我爱过恨过哭过笑过,我把这一生托付给自己。那时爸爸不在家,只有妈妈一个人养我,特别地不容易,我有义务比同龄人懂事,我清楚,懂事是我自己选的,所以我不曾抱怨过。
我也很感激自己年少时懂事给我培养出来的性格,它使我受益到现在。
只是,有那么一瞬间,当我回忆起往事,我会有些遗憾。就像醉酒后的沈贵人,卸下淡然平和的面具时也会反问自己一句:为什么不能醉一回?
在午夜梦回的时候,于迷瞪处我也有过喟叹:如果再来一次,为什么我不能任性一回?我一定会牢牢地握住那颗水晶球,牢牢地。
7. 嘛叫懂事?嘛叫熊孩子?嘛叫快乐?
题目问熊孩子与懂事孩子哪个更快乐。按照我们法学人打辩论时的尿性是要先问一遍:
1.懂事孩子的定义?
2.熊孩子的定义?
3.快乐的定义?
熊到什么程度算题目所说的【熊孩子】,懂事到什么程度算题目所说的【懂事孩子】,这两个我就不解释了,容易争起来,何况真要定义一下内容就得有一篇小论文。
我就说【快乐】吧。
喜欢恶作剧拿别人取乐也是快乐,从自己正常合理的小爱好中得到的也是快乐。两种快乐有没有高低之分?我倾向于有,前者是低级趣味,后者是中级甚至高级趣味。(你要不同意也别反驳,没意义,您可以反驳我的事实判断和逻辑,但价值判断这回事,争它太累。)
取悦自己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几乎所有人小时候都有调皮的时候,而且都在做调皮的事中获得过快感。但能因此就为了快感而放弃调教孩子吗?人都是要成长的,每成熟一点,熊性就消失一点。
懂事的孩子,有的是自觉懂事,有的是被迫懂事。我承认被迫懂事的孩子小时候很有可能并不快乐,自觉懂事的孩子未必觉得不快乐。但人生只看18岁之前吗?
A是一个小时候被约束而懂事的孩子后来长大,有个正常的人生,B是一个小时候熊而且成年依然熊性不改最后被身边的人嫌弃,亲戚邻居都懒得理他,甚至最后锒铛入狱。请问,A与B谁更可能会说“我小时候的经历毁了我一生”?
这种事就像吃甘蔗,有的人从头吃到根,有的人从根吃到头,有的人先快乐后不快乐,有的人先不快乐后快乐。选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