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黄衫旧事(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4727104/
前面虽然说道智瑶这个人有才无德,得罪韩国国君和国相,后来又分别向韩国、魏国及赵国所要封地,因为被赵国拒绝,带领了韩魏两国去攻打赵国,最后反过来家族被杀死且土地被瓜分。
这个历史人物虽然落到如此的下场,但却不曾想也有人为其报仇。此人就是豫让。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第一次刺杀是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打算趁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杀之,结果被发现,询问情况,赵襄子叹其义气,便放了他。
第二辞刺杀是趁着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等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于是杀死他。
豫让为什么这么执着的去刺杀赵襄子呢?只因为在他处怀才不遇,终于被智瑶给重用了一把。他最初是范氏家臣,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伯对他很尊重。 在智瑶死去之后,为了知遇之恩而向赵襄子行刺。
对于他的行刺,朋友劝解到:你明明很有才华,为什么非要选择这么一条路呢?如果投靠赵家,你一定会成为亲信的,到时候你想要怎么做都可以啊?
其实撇开豫让是否需要刺杀赵襄子这件事情来说,我们以史为鉴,可以看到一个底层小人物的职场故事。
豫让刚出道的时候,没有去到一个好平台,在范氏和中行氏当家臣时,没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于是跳槽来到了晋国,成了智瑶的手下。这位怀才不遇的小人物,终于得到了老板的青睐,才刚过上点好日子,老板自己作死一下子作到连家族都破灭了。那么,这个时候豫让该怎么办呢?按照我国历史书喜欢的套路,此人必然是要去复仇,必然是要去酬打主君给自己的知遇之恩,否则怎么会凭借着一句“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从众多的小人物中脱颖而出名垂青史呢?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男子跟错了老板,也是倒霉一辈子。梁园虽好,却非久居之地。智瑶看着花好朵好,却非一个好的选择。
每个君主或者大家族门下都有若干门客,当选择投靠哪一家的时候,少不得要先做一番尽职调查。看看投靠对象是否有发展潜力。智瑶属于从小被宠惯了的富二代,这个也就意味着肯定会忍不住为自己的马仔们花钱让其努力为自己办事,但是这样的日子并不能长久。因为在整个春秋战国的博弈格局中,这样的人虽然开始有一副好牌,但是却没有好的牌技,因为赌性太大,很容易就会中途出局。所以在真正投靠之前,还是需要选择一个靠谱的投靠对象,以免自己一受了别人的知遇之恩,此生都要尽心回报了。
豫让的个人品牌塑造缺乏策略,我们继续往后读史书,会看到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的故事,会看到冯谖怀才不遇弹铗而歌的故事,可见很多有才之士一开始也是默默无闻的。如何将自己推荐到主君的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虽然从史书上短短的记载,无法确切的了解豫让到底有多少真正的才华,但是没有办法推广自己,落得最初的抑郁不得志也是正常的。
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了豫让的死循环。
缺乏个人品牌——>>在范氏、中行氏的不得志——>>由于没有机会展现自己,导致在业内没有名气——>>个人目光短视,跳槽到智瑶手下——>>终于被重用了一把,结果老板狗带了——>>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刺杀赵襄子———>>执意刺杀有主角光环的人物,所以只能被杀
豫让是很多人在职场上的缩影,最后自己个人的道路越走越狭窄,实在是可怜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