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刷B站的时候,听到李健说最喜欢的作家是余华,觉得他最好的作品是《在细雨中呼喊》。提到余华总是会想起《活着》,并没有看过这本书,后来才知道小时候看的福贵就是源自这本书,大概由于知道了情节,又过于悲惨,总是不太想打开。
《在细雨中呼喊》,看到自序中提及的记忆、时间点的拼接,嗡嗡然的感叹,“错过如此之多”,虽然看完内容,感觉和自序中提到的感想没有太大关系...细想来,作家通过剪辑记忆来组织故事,更是一个对记忆有着非有向性特色的深刻经历者。
很平静的笔触,带出过于轻易自然的命运转折,天真中带着恶意的童年、总在失控的欲望、卑微顺从而漠视的恶、微笑面具的掌控...过于自然的恶,一切好像都在渐渐地滑向深渊。字里行间带着中文特有的哲思,总觉得有些自己并未读懂的涵义。
读完后再次翻阅开头与结尾进行对照,开头以一个女人细雨中的呼喊引出令人恐慌的记忆,慢慢开展自己在南门、孙荡的生活及伙伴。结尾处与互不相识、迷路的祖父前后到达细雨中愈发火焰冲天的南门的家。开头处无人应答不知所谓,结尾则是看似毁天灭地重新开始,“我要找孙广才”,然而结果也已被预知。
或许也只是那场火,想到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和《小小小小的火》,前者是想要成为真正的自己愿付出生命的呼喊,后者是以一把火应对以爱之名冲突的一次尝试。
记忆让我们拥有智慧并得以流传,同时不可避免的让人固执而愈发向往掌控。新生则在这种拉扯下疑惑而倔强地成长,总要且会走出自己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