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在1979年读高中的时候,仅上过一两节生物课,后来因为该课不为高考科目即取消了学时,但那位生物课老师的一句话却让我至今刻骨铭心:“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如今,老师的话得到验证了。
那时没有读过生物学课本的奠基,后来自己也就对之少有敏感了。但在今天专门读思鲁迅的过程中,却常涉及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昆虫学,特别是“苍蝇”这个“变态昆虫”。
在鲁迅杂文中,作于1925年3月21日的《战士和苍蝇》、作于4月4日的《夏三虫》,都是对于“变态昆虫”苍蝇的奇思妙笔,也引发了我的别思,当然首先就是遗憾没有生物学-昆虫学的修养了——生活中常见却无知。好在,读完《夏三虫》《战士和苍蝇》后,我有所留心用心这方面的知识了。
“苍蝇嗡嗡地闹了大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舐一点油汗,倘有伤疤或疮疖,自然更占一些便宜;无论怎么好的,美的,干净的东西,又总喜欢一律拉上一点蝇矢。但因为只舐一点油汗,只添一点腌臜,在麻木的人们还没有切肤之痛,所以也就将它放过了。中国人还不很知道它能够传播病菌,捕蝇运动大概不见得兴盛。它们的运命是长久的;还要更繁殖。”
如是,我们可见鲁迅先生对“苍蝇生态”观察的细腻、描写的生动逼真而切中要害,同时,尖锐的“社会批判”也在其中了,尤其是“麻木的人们”一语。
“但它在好的,美的,干净的东西上拉了蝇矢之后,似乎还不至于欣欣然反过来嘲笑这东西的不洁:总算还有一点道德的。”这既是客观的实在,更是笔锋一转而向社会人生了:“古今君子,每以禽兽斥人,殊不知便是昆虫,值得师法的地方也多着哪。”如是,鲁迅先生的剑笔所指该是不言而喻了。
在《战士与苍蝇》一文中,鲁迅先生怎么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这最是让人明鉴世事世态的一句箴言!
战士者何人?苍蝇何者?鲁迅先生明确:“所谓战士,是指中山先生和民国元年前后殉国而反受奴才们讥笑糟蹋的先烈;苍蝇则当然是指奴才们。”
如此前后两个经典篇章,我认为是“别思一种昆虫”——辩证思维的标杆之作。今天,我们读之,习之,不是更当“一种别样思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