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纸,将所要记录的事物,画在地上,刻在墙上,或动物皮毛,甲壳上。为了方便携带,后面以用皮毛和甲壳的较多。
东周时期,文字更加完善,各国间文化,思想碰撞更加频烦,皮毛较为贵重稀少,只有贵族上层人士才能使用,而甲壳书写文字不多,且不便携带,人们发明了竹简。竹子取用较为方便,能够保存不少时间,成了当时记录事情,表达思想的主要载体。竹简比较笨重,孔子晚年为了写春秋,尽量用文言文言简意赅,依然有一万八千字。以普通竹简30*1*2CM,约60克,能写30字。孔子一万八的春秋需要多少竹简,计算如下:
可能有的人对72斤没什么概念,现在女生都喜欢减肥,不少一米六几的身高才不到一百斤。72斤可以有一个较大的孩子那么重,如果是个妹子,一百二十斤我也不觉得重,如果是抱72斤的竹简,走一步我都闲累。史记字更多,有50万字,算起来得一吨的竹简,也就是两千斤。后人一直在寻找更好的载体,用来书写和记录。
最原始的造纸,始于养蚕,人们将上等的蚕茧制成丝绸,剩下的不好的蚕茧,进行漂洗做成丝绵。漂洗的过程中,会在漂洗的竹篾上留下一层薄膜,薄膜晾干后,将它剥离出竹篾,可以用来写字。古人称之为方絮。
东汉时蔡伦在京师洛阳任尚方令期间。经常到洛阳近郊(今洛阳偃师区缑氏镇附近)收集制作材料,创造了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的造纸术。造纸术后来从都城洛阳向其他地区传播。下图是造纸术流程图。
我简单的分析一下流程。先将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旧时渔网是由麻,藤等做成)等切碎,然后将它们洗干净,然后用石灰进行浸泡,将这些碎片中的浆水浸泡出来。再进行蒸煮,进一步浸泡出浆液。不知各位有没有见过做豆腐,这个过程和做豆腐相似。将大豆放在石磨中间的孔里,一边放水一边用石磨转动来磨。然后大豆会被磨细流着浆水从石缝里溢出,下面用容器装着。磨完后,放一些石膏粉,放在锅里煮,煮完一段时间后。将以前的蚊帐的布,铺在大木盘里,然后将大豆浆包在账布里挤压,这里的渣为大豆渣,可以吃。把里面的浆继续放锅里煮,放石膏粉,煮到一定浓度时,继续用蚊帐布包着这个一定浓度的豆浆,将它包成型放在可以竹板上,让里面的水流出,冷却。豆腐便成型了。依据做豆腐的流程,我们直接能看到第七步,抄纸。这里浆水的浓度比豆腐稀,抄纸是用较浅的横框,下面是一层过水的布,过完会留下一层薄的浆液,晾干取出,成了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