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就是如此狼藉,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放弃。每一天的坚持都是生活的奇迹。已经开始的独居生活,连做饭都能成为打发时光的乐趣。三毛说:“我一向对做家事十分痛恨,但对煮菜却是十分有兴趣,几只洋葱,几片肉,一炒变出一个菜来,我很欣赏这种艺术。”现在,我也开始欣赏这种艺术了。
从记事起,我就一直有一个坏毛病,一个人的时候就不想吃饭。这个毛病一直延续到现在,周末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两天只吃一顿饭,吃的还是外卖。长久的独居生活,人会变的焦躁与不安,情绪压抑太久无处释放,渐渐地就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偶然的机会,再次看到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他对美食的记录,让我重新找到对生活的热爱。
每一种食物到汪老的笔下,都栩栩如生,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仅看文字就馋的我直咽口水:杭州的龙井虾仁,四川的夹沙肉,高邮的大麻鸭,昆明吉庆祥的火腿月饼,苏州采芝斋的绿豆糕……老先生说:“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对生活的兴趣源于内心的丰满,而内心的丰满又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汪老的文章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更多的是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而正是这种平淡的文字,才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于是,我也想开始一个新的尝试。去超市准备锅碗瓢盆,开始挑选蔬菜和米面粮油,开始尝试不同的组合,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不是一个吃货,对食物没什么讲究,但我喜欢食物带给我的美好体验与感受。因为一个人生活,所以平日里做饭简单随意,想到什么做什么。这一点,我和汪曾祺先生很是相似,他说:“做菜要有想象力,爱琢磨,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总得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可我又不像老先生那么聪慧,自创“塞肉回锅油条”,酥脆至极,嚼之声可动十里人;也不像老先生那么讲究,烧小萝卜要选干贝,粗菜细作,十分讲究;更不像老先生那么细致,煮干丝需用北京大方豆腐干,煮两三开加姜丝,即可上桌。我喜欢用简单的食材,做简单的食物,就像三毛,把一包小黄瓜高仿成“笋片炒冬菇”,骗过了荷西的老板;一包紫菜卷成日本寿司,让荷西以为吃了复写纸;一包粉丝,她熬成粉丝鸡汤,让荷西记住了“春雨”。简单随性,却又新意不断,这就是烹饪的乐趣所在吧。
“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其次是洗菜切菜,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最核心的步骤:炒煮蒸煎,再加油盐酱醋,来回翻炒,最后装盘完成所有工序。短短的几分钟,却蕴含着无穷的乐趣。因为我不知道做出来的东西是咸是淡,美味与否,对无知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只有食物进入口中,才知道这件“艺术品”成功与否。不在乎盘中的食物有多美味,只享受烹饪的过程。就像艺术家进行创作一样,我给它们以我喜欢的方式命名,给它们拍照留念。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一件简单的事情中,色香味如何我自己说了算,然后静静感受食物从嘴里到心里的流转过程,无论酸甜苦辣咸,总有一种味道打动着我的味蕾,这时候,美食带来的幸福感,远不及烹饪过程中的惊喜。
因为自己做饭不大好吃,就更加想念家乡的味道。想念奶奶做的酸菜鱼,汤汁入口时的酸酸辣辣,鲜嫩多汁的鱼肉入口即化;想念外婆的大肉水饺,皮薄馅儿多像极了金元宝,轻轻一咬是幸福的味道;想念大姨的辣子鸡,粉丝尖椒混着一起炒,吃完盘中只剩辣椒;想念妈妈的老鸭汤,酸萝卜软软却烫的不敢咬,煮熟的干笋得慢慢嚼;想念爸爸的土豆片,刀工很差味道却很好,一盘不够吃了还想要。每次回家都要尝一尝它们的味道,把回忆加深成记忆,深深藏在心底。
“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生活不是散文诗歌,却可以是油盐酱醋。山川湖海,终会囿于厨房与爱。
一人食,一人喜。
(2017年8月26日 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