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昂老师《培养有梦想的孩子》
一打开这本书的,你就会被第一部分的内容所吸引。无论是题目、观点还是书中的典型故事,都很能抓住人心。“培养对生活的热爱,让每个孩子成为独特的自己”“这个世界值得好奇”,“只要认真对待每个荒诞的问题,好奇就会像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这些话语说出了我们内心所想,会引起深深的共鸣。书中的故事,书中那个对月亮好奇的姑娘,那个看着电影,对太空无限好奇的男孩,那个要报笛子班的男孩,都像极了我们自己的孩子,这些问题场景在每个家庭都出现过。我脑补着一家三口扮演者月亮太阳和地球,公转、自转的场面,脑补着爸爸带着孩子查阅各种中国乐器时候的画面,脑补孩子模仿老师给家里的娃娃讲课的场面,都特别熟悉又深深地感动。深深佩服昂sir像深入到每个家庭,看到了这些场景。佩服这些智慧的父母,对孩子用心陪伴。我们不禁想起,我们自己的孩子问这样的问题的情境。你还记得你是怎么回答的吗?是跟孩子认真探讨,还是以忙碌为借口,搪塞过去了?
我们当时做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只要父母对孩子有一份发自内心的尊重,有一颗原本对世界好奇的心,可能我们的做法会有各种不同,都会燃气孩子对世界的热爱,都是带孩子对世界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
一、探索属于孩子自己的兴趣
在周末,我看到年轻的父母忙着接送孩子上各种兴趣班,也曾在出差的时候,看见同事通过电话遥控孩子上各种线上课。我们感谢这个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有这么多可以选择的课程。但是我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课是孩子的兴趣,还是父母认为应该上的?是对自己小时候没这些资源的补偿行为,还是被商家的招生宣传所吸引?抑或是被周围的孩子都去学习的气氛所裹挟的焦虑,觉得人家都学,咱家不学就落下了。
我的一个年轻的同事在周末和暑假,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种兴趣班,忙得没空带孩子玩。孩子在小区里跟小朋友跑一会,都觉得孩子太贪玩了,浪费时间。因为晚上得上兴趣班的课,放学得赶紧把作业写完。
假期里也排的满满的,答应孩子去科技馆、去海边、去郊外,都一拖再拖,没有时间。因为每个假期,培训机构都会排出更有吸引力的课程,而且安排得很集中。出去玩几天,就唯恐落下啥关键环节。孩子跟不上,就会被打击,所以家长会更舍不得拉下课程。这是一个怪圈,这个循环有点可怕。我问同事,如果不上这些课,会怎样?同事说:“许老师,现在跟你孩子小时候不一样了。大家都在上各种班。您就说,国学班吧,现在语文多重要啊,将来150分。这时候正是打基础的时候。等高中跟不上着急就晚了!您说数学课,小牛顿数学,讲得可好了!您说篮球课……家长为孩子高中成绩好,会点技能,预支了整个童年。
我建议她如果给孩子停掉一些兴趣班,让孩子玩。她说,舍不得,这些课太好了。
我们小时候,愁想学没地学。现在赶上信息发达,资源丰富,只要你想上的课,应有尽有。但是我们这时候可以听下来问一下自己:这是孩子的兴趣吗?激发孩子的兴趣,一定要去上课吗?带孩子简简单单的玩,也是对世界的探索,既保持孩子对世界的热情,还没有压力,孩子也需要这样的单纯快乐的时光。
经常有家长咨询我:自己上初中高中的孩子,对啥都不感兴趣,好像还没年轻就老了。怎么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憧憬?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但是很多家长把孩子安排的满满的,剥夺了孩子的好奇和选择的权利,孩子们就会慢慢滴放弃选择,懒得憧憬。
这本书中的故事“笛子课的约法三章”,是个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这是赵昂老师写的他跟儿子探索的过程,他们探索兴趣的过程,也提高了信息检索的能力。他还让孩子知道,学习一种乐器,不是为了比赛,而是学会了一种自我娱乐的方式。
我们支持孩子自己选择,孩子遇到困难,也会有动力坚持。
二、兴趣的维持需要能力和自信支撑,成就事件可以塑造自信
书中描写了一个被兴趣班打败的涛涛,特别让人心疼。这个孩子像极了我们身边的很多孩子。家长们会帮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初衷是想拓展孩子的兴趣,却因为屡屡的挫败感,让兴趣班成了“自卑训练营”。
家长花着钱,孩子花着时间,雇了专业的教练来打败孩子。这里边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兴趣需要能力和自信做支撑。自信是孩子成长中必需营养。
书中写了一个折纸折出自信的男孩,跟妈妈一起制作绘本的女孩,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信。那个在卫浴用洗发水沐浴露做各种化学实验的孩子,也得到了家长的发现、允许和赞赏。
孩子们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感受到了世界的多彩,因此更热爱生活,也提高了自己热爱生活的能力。能力的提升,让他们更热爱生活。这些探索机会会在生活中自然发生,也有些需要家长的生涯智慧去创造。
我有个朋友叫万秀。她的两个女儿都非常喜欢画画。万秀在整理孩子房间的时候,发现了孩子们的画作已经摞了很厚一摞。翻看每一张都能感受到孩子们的用心。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都很有想法。这样堆着很可惜,也很占地方。她突然有个想法,让孩子们选自己喜欢的画,去请人裱起来,挂在家里。两个孩子非常惊讶,这是真的吗?一家人认真的评选,这个舍不得丢,那个也舍不得。最后他们裱了很多张孩子的画作。他们一家人取回画作的那一天,每人抱着一摞相框,走在小区里,很多邻居问哪里买的这么好的画,她们说,自己画的。小区里的邻居说,画这么好,怎么卖?一家人沐浴着邻居们的羡慕的目光,回到家。孩子们自己决定,把哪幅画挂在哪个房间。那一天孩子们说,好幸福!
孩子们说,要开个画展,邀请小伙伴来参观。入场券,他们要自己设计。
妈妈在的一个用心的发现和提议,帮孩子把画画打造成了成就事件。成就事件能带来笃定的成就感,内化到骨子里形成自信。使孩子们燃起了对画画和生活的更大的热爱。
孩子感受到的自信,是对完成一件具体的事的笃定的相信。
——胡塞尔
怎样帮孩子创造成就事件?
成就事件有两个标准:1你喜欢做这件事的感受;2完成了你感到自豪。
这个画画、带孩子裱画、搬着镶着画框的画走过邻居们艳羡的目光,一家人一幅一幅画悬挂的过程,让孩子充满了享受和自豪感。是妈妈的灵机一动让这个成就事件升级了成了家庭中的温馨时刻。
我们每个人记忆中都有一些温馨时刻。年龄很大了想起来心里都暖暖的,都能感受到被看见,被爱,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在家中流淌,那种感觉超越物质。但只要你想起,你都会被滋养到。
三、生活情境充满了创造成就事件和温馨时刻的机会
书中那个跟爸爸约法三章学笛子的男孩,就是赵昂老师家的八岁的儿子新元。我来分享一下续集。五一前,我们一行人去四川乐山研学,赵昂两个孩子有机会同行。恰好逢弟弟毛毛的生日,新元送给弟弟的礼物是笛子独奏会。新元提前精心选好了曲子,还做好了邀请券,他隆重地邀请我们几位老师晚饭后去欣赏他的笛子独奏会。新元站在房间中央,忘情的吹奏着一首一首的曲子。我们十个人环坐成一圈,沉浸在孩子的吹奏的乐曲中,非常感动。我们惊讶他会吹走那么多曲子,有的还是很大的乐章。孩子也惊诧于自己可以流畅地演奏这么多曲子。赵昂老师感动得盈满泪水,毛毛一动不动地看着哥哥,听得入了神。
这个吹奏的夜晚无疑是新元的成就时刻,也是弟弟和一家人的温馨时刻。这一闪光时刻不是刻意制造,而是孩子的一个提议,得到了大人的尊重就产生了。
生活中不缺乏成就事件和温馨时刻。有时候就需要我们的一点点发现的灵感,和不功利的看见。
这个你我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