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与肯尼亚咖啡http://mp.weixin.qq.com/s/Q-EYe9iADFXz8bDwrMx58A
世界上最会演戏的女人是谁?
就是她,这位3次荣膺奥斯卡奖,8次获得金球奖的好莱坞著名的老戏骨——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从1977年出演第一部电影《朱莉娅》开始,梅姨的一生,好戏连场。
《猎鹿人》、《克莱默夫妇》、《改编剧本》和《魔法黑森林》四度入围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奖;1980年凭借《克莱默夫妇》中的表演夺得第52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梅丽尔·斯特里普还凭借《法国中尉的女人》、《苏菲的选择》、《丝克伍事件》、《走出非洲》、《离离原上草》、《暗夜哭声》、《来自边缘的明信片》、《廊桥遗梦》、《亲情无价》、《弦动我心》、《穿普拉达的女王》、《虐童疑云》、《朱莉与朱莉娅》、《铁娘子》、《八月:奥色治郡》十五次入围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奖,并凭借《苏菲的选择》、《铁娘子》分别夺得第55届、第84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会演戏的女人”。
在今年的第74届金球奖中,梅姨荣获终身成就奖。该奖旨在表彰对世界娱乐产业有着杰出贡献的人士。近几年的获奖者中既有伍迪·艾伦、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大导演,也有乔治·克鲁尼、丹泽尔·华盛顿、摩根·弗里曼这样的知名演员。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就是由梅姨主演的、赢得1986年的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在内七个奖项的《走出非洲》。作为一部制作精良,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不但记录了一位优雅坚毅的女子经历重重磨难走向成熟的心理历程,还对人性和伦理、人文主义关怀等进行了多角度的展现和探索。
分析深奥的东西一向不是我的长项,今天我只想带大家,跟着梅姨逛逛影片中主人公Karen在肯尼亚经营的咖啡园,一起来看看肯尼亚咖啡——这种被称为软黄金的顶级咖啡,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1.
广袤的草原,奔跑的象群,壮丽的落日,梅姨饰演的女主人公Karen,在忍受不了她的贵族情人的怠慢之下,毅然以一种反叛的方式,提议和她情人的哥哥结婚,来到非洲经营他们的农场。她的农场,位于今天内罗毕(NAIROBI)东北部,现在已成为肯尼亚咖啡豆的主产区。
这个地区自然条件独特。首先,这里位于东非大裂谷最大的死火山——肯尼亚山的山麓,有着火山岩灰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肯尼亚山海拔高达5,199米,是仅次于乞力马扎罗山的非洲第二高峰,在海拔1500─3500米区树林密布,遮天蔽日。这样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咖啡这种需要高海拔,又要有遮阳条件的植物。Karen的丈夫是个有头脑的人,决定将农场改成种植咖啡树。
这个时候,影片显示是1913年,其实也正是肯尼亚咖啡栽培业的开始。虽然肯尼亚北邻阿拉比卡咖啡树的原产地埃塞尔比亚,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栽培咖啡。迟至二十世纪初,才开始从事咖啡栽培业,而且,引进的是巴西古老的波旁咖啡种籽。
2.
当得知丈夫要在农庄中改种咖啡树时,Karen惊呆了。从来没种过咖啡,而且还要种4年才有收成,风险太大了。但Karen是个坚毅的女子,当意识到无人可以依赖时,她自己亲自管理农庄,向当地的原住民学习咖啡的栽培,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Karen的农庄刚开垦好的土地,种子播下去了,必须小心呵护,像婴儿一样,稍有不慎,就会夭折。
出苗了,分株移植,Karen跪在地上将咖啡树苗放置在预先挖好的土坑里。看似简单,其实每个坑的深度和宽度,以及坑与坑之间的距离,都是有要求的。
在农庄原住民吉库犹人的辛勤耕种下,咖啡树长势良好,Karen的农庄一片生机盎然。这时,Karen开始着手建咖啡豆加工厂了。
日子如流水一般,Karen带着染病的身体和受伤的心灵,回到故乡修养生息。这段时间,她梦绕魂牵的,却依然非洲这片神奇的土地。所以病一好,就回到了她的农庄。幽香洁白的咖啡花,迎接她的归来。
肯尼亚的咖啡树一年可以开花两次。大多数咖啡树都是在漫长的雨季后的3月、4月开花,所以Karen的丈夫对她说:“再下一次雨,咖啡树就要开花了。” 收获的季节要从10月一直持续到年底,有的咖啡树在10月或11月开花,第二年的7月收获。
结果了,密密麻麻的,预示着是个丰收年。
果实转红了,进入了最忙碌的收获季。到如今,肯尼亚咖啡豆依然是是手工采摘,农民们只收获红色的成熟的咖啡豆,每棵树大概每十天左右就要进行一轮重新采摘。采摘咖啡果,相对于其他工作来说,还算轻体力活,所以一般由妇女或儿童干。一个熟练的采摘女工,一天的采摘量烘焙后,还不到一磅。
3.
采摘下来的咖啡果,要立刻进行处理,否则很容易变质。这时,之前Karen建设的加工厂派上了用场。从设备上来看,农庄使用的是传统的水洗方式处理咖啡果。将采摘下来的咖啡果倒入水槽中,由于比重不同,将石块、铁屑、树叶、未成熟果等杂质被去除后倒入发酵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咖啡果的外层果皮和果肉洗脱,剩下包着内果皮的咖啡生豆。再经过人工挑选,去除霉变豆和破损豆,就算完成咖啡生豆加工的第一个流程。看,梅姨扮演的Karen和工人们在咖啡水洗线上操劳。
将水洗后的咖啡生豆放在烈日下暴晒,使咖啡生豆中的水分迅速降低。在晒咖啡豆的过程中要定时翻搅,防止板结。这个时候,最担心的是碰到下雨或者是阴天,潮湿的空气很容易引起生豆霉变。霉变后的咖啡豆,不但外观难看,而且即使烘焙过,也会有明显的霉臭味,品质严重受损。
晒干后的咖啡生豆,双手轻轻一搓,表面的羊皮纸(咖啡豆的内果皮)就脱离出来,露出里面包裹的暗绿色的咖啡豆。Karen轻轻搓着咖啡豆,丰收的喜悦溢满心头。
还有下面这道最后的工序,就是将咖啡豆送到烘焙炉中,高温烘烤。只有经过这道工序,咖啡豆才变成了棕黑色,并有了香味、苦味、甘味、酸味、果味等等揉和起来的、层次复杂、引人入胜的味道。这道工序是生豆处理中最关键的步骤,可以说,这个环节决定了咖啡豆的最终风味。影片中,Karen深夜还守候在烘焙机旁。
烘焙后的咖啡豆,装袋后准备销售了。在karen所处的时代,她的咖啡园收获的咖啡豆应该是运往伦敦进行销售的。为什么要运到伦敦销售呢?这要从肯尼亚的历史讲起。1895年英国宣布肯尼亚为其"东非保护地",1920年改为其殖民地。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种植于大型庄园中咖啡,收获后都会运到伦敦销售。
直到1933年,英国通过咖啡法令,并成立了肯尼亚咖啡委员会,进而将肯尼亚咖啡销售事务转移回产地。1934年肯尼亚建立咖啡拍卖系统,这个系统至今仍在使用中。第二年,用以帮助改善咖啡质量的分级制度草案正式拟定。咖啡竞价拍卖系统的建立和质量分级制度的确立,有效保障了那些重视质量的生产者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到了后来,Karen的咖啡园发生了火灾,她也破产了。
4.
梅姨扮演的Karen,刚毅勇敢,吃苦耐劳,是早年肯尼亚第一批种植咖啡的农庄主的形象代表。这些农庄主大部分来自欧洲,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荒垦地,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将肯尼亚的咖啡种植业带上工业文明之路,为之后肯尼亚的咖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12月12日肯尼亚建国后,政府在咖啡种植和生豆处理上加大了投入。依靠咖啡竞标系统和严格的质量分级制度,目前,肯尼亚在咖啡研究与发展上相当进步,许多农民都具备高度专业的生产知识,能生产出各式不同的种类、品质极高的咖啡。
当年,《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轰动一时,让原来不被市场认识的肯尼亚咖啡登上了国际舞台。影片的热播,使肯尼亚咖啡豆的美誉度大升。如今,肯尼亚已经是全球顶级咖啡豆生产国之一,出产的咖啡有“黑黄金”之称,并与鲜花和茶叶一起,成为了肯尼亚的三大农业支柱。
真正的肯尼亚咖啡,包含了我们想从一杯好咖啡中得到的每一种感觉。它具有美妙绝伦、令人满意的芳香,多层次感的口味,均衡可口的酸度,匀称的颗粒和极佳的水果味(通常体现为完美的柑橘或柚子味),醇度适中,味道十分独特,几乎没有类似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