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着毛毛雨的早上,我匆忙走进校园。在门口打完卡,看到管主任问一个刚进校的孩子:“你的伞呢?”嫩嫩的童音答道:“妈妈出门忘记拿伞了。” 管主任温和地笑了:“那赶快进去吧!”
一个小小的瞬间,让我晨起迷糊的心活络了起来,目光所及的一草一木都焕发了生机,迎面走来的孩子们也更可爱了。
每个早晨,当我们的脚步踏进校园,与学生的沟通就开始了。如何确保在每一天的开始,就能以良好的状态面对学生?三好真史先生的话给了我非常大的启示:教师要充分利用从早上起床到与学生相遇的这段时间,做好“切换模式”的工作。可以在上班路上试着赞美眼前的事物,到校前先表扬一下眼前的事物。
这段话来自他的著作《教师的语言力》。这是一本非常有趣、实用的书,从表扬到批评、提问、鼓励、反向激励等多方面,提供了不同场景的教育方法指导。
说它“有趣”,是我们无论翻开哪一页,都会被吸引。每一个类型的沟通语言,都给出了正面两种沟通方式、学生相应的反应,有的还配以形象的漫画。细致的对话内容符合师生双方的身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日本的老师也会要求学生坐姿端正、在教室里保持安静;日本的孩子也会迟到、拖拉作业……国度不同,教育的着力点确是一样的。也因此,让我们看到了这本的“实用”。
说它“实用”,是作者把每种沟通语言都放在了我们教育常见的场景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打招呼、如何引导学生更安静、如何应对学生撒谎吵架等常见行为。读“说教法”和“过度矫正法”时,看到的案例是“当学生不交作业时”和“当学生迟到时”,我正处理班里两位“迟到大王”和“拖拉大王”的情况,正好用上!
书中所有的沟通技巧,是基于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内驱力的原则而设计的。作者在序章表示:语言是连通心灵的桥梁;教师在教育之前,要描绘出学生的理想形象。这第二个观点,与我的班主任工作收获一样:要能恰到好处地引导、教育学生,除了一定的引导技巧,教师心中还要有一副蓝图,要有关于学生的理想形象?对照着心中的理想形象,教师才能在合适的时机提醒学生做恰当的行为。
你想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班集体?在第一次作为班主任带班时,说实话,我脑子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班级形象。在工作中,我看着班里的孩子一天天成长,再与其他班级比较,发现了不同,也才慢慢在心中勾勒出了关于班集体的形象。甚至可以说,到今天,我心中关于集体的形象还是不够清晰,还有更细致的部分需要去描绘。这些部分涉及到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一个词概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所以每一学年开始前,老师都应备一个“大课”:今年,我想让孩子们在哪方面有成长?针对这一点,应做怎样的要求和设计?(做老师不易,做好老师更不易。优秀班集体的成长,背后一定有班主任老师的辛苦付出。)
三好真史先生十分重视教师语言的“引导力”。“教育”的英文education,其词源“educo”的意思,就是“引出”。原本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掘人的潜在能力。不过真史先生没有提到课堂语言。在本月教师研修活动中,我听到了一节古诗公开课《送元二使安西》。上课的老师尹建浩是我的深大师弟。尹建浩在读书时就喜爱诗词,几年未见,他的课堂令我赞叹。这一次课堂上的语言,让我对古诗课堂有了新的感受。无论是讲解诗词,还是评价学生,他的用语都非常有韵味。例如,夸学生读得好,他说的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整节课沉浸在浓厚的古典氛围中。要想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也是教师的必修之课—相信一个有文化的老师,在课下也会抓住学生的心。
文以化之,言以铸之。在教育的路上,我们惟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方能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
(这本书的案例多数是针对学生个人的,而较少谈到针对集体的沟通技巧。同时,文中提到表扬高年级同学是一项比较难的工作,但是没有展开说如何操作。对于没有教过高年级的我来说,这个提醒是令人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