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备深刻知识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他注意力的中心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学生们的脑力劳动,也就是说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这样的老师在讲述教材的时候,就好像是同学生在交谈。老师提出问题,邀请同学们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和谐融洽密切的交往关系,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那些对教材内容不够熟悉,上课时一头钻进教案里的老师,你会发现他的课堂很多学生都在跑神,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玩学生的,这样的课堂会让你后悔不该来听课,并且在听完之后也不想立马就跟老师进行谈话,你会替老师替自己替学校教育感到难为情,总想给老师再多一次机会,让老师再讲一次课。
2.只有多读书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读书是需要靠教师集体的全部精神生活培养起来的,所以需要有读书的氛围。
读书需要时间,所以不要给老师们安排那么多的杂事,比如各种计划总结之类的务虚的东西。
教案也不需要年年写,而是需要每年都增加新的教学资料,这样老师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有用的教学资料。
3.老师讲课时语言要有逻辑性,对于概念的阐释要准确,要善于运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把具体的事物拿到课堂上来,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语言的技巧来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概念又是在语言创造的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老师一定要善于运用语言来给学生创造鲜明,具体,清晰的形象。
如果老师语言贫乏,讲话没有逻辑性,那么,学生听一节课得多费劲呀。遇到这样的老师,如果学生还能够得到优秀的分数,那么,这不得不归功于学生的勤奋和努力,因为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不是在老师的讲解中获得的,而是课下独立的抠教科书获得的。
所以,老师需要读书去丰富自己的语言。并且不仅要善于运用语言来描述可以看到和观察到的东西,还要尝试运用语言去解释那些跟用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锻炼自己用语言去解释抽象概念的能力。
寻找恰当的语言外壳去解释儿童能够理解的事物现象和概念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要在讲课的时候囫囵吞枣,让学生云里雾里,对概念的理解不甚了然,却把大量的希望寄托在反复的复习上,寄托在学生的自我努力与觉悟上。
只有老师讲的清楚了,学生才能理解的透彻,才不至于筋疲力尽。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老师:自己备课时都理不出头绪,弄不清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这样晕晕乎乎的去上课了,还怪学生学习态度不好,不努力练习,这样的老师教育素养何在?
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自己对教材理解的很深刻,并且能够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与活动方式让学生也能够理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