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不过两周,有朋友问我,回到成都感觉如何,是不是吃着火锅唱着歌,好不惬意。
提起成都印象,相信代名词一定是“火锅”、麻将。打着麻将,唱着歌,结束战斗再去吃热腾腾的火锅,这才是很多成都人心底最美的生活节奏。
确实,麻将馆是成都最有特色的一道风景,大街小巷,麻将声不断,好像麻将碰撞的声音就是生活的协奏曲一般。
每逢节假日,麻将馆里更是客流不断,麻将是成都人特色的年味,约上三五好友,一定要来上几局,点炮也是极其开心的。
其实自己是怎么学会的麻将都已然忘记了,依稀是小时候看大人玩,后来学着大人的模样玩,再后来就懂得了“清一色”、“龙七对”、“杠上花”、“海底捞”。
也知道了二筒叫做“眼镜”,八筒是“黑娃”,二条别名“扁担”,三条戏谑“叉叉裤”。
在网上也看过一张图片,说四川人在夏天时将麻将桌安置在溪流间,光着脚浸润在水里搓着麻将,旁边还冰着一个西瓜。这样的画面,光是想想就很解暑。
也听一个在成都上大学的朋友说,他们班里商讨购买运动器械时居然一致同意买一套麻将,最后这套麻将就成为了他们班级聚会的必备法宝。
很多时候,都会有一种错觉,不会麻将的四川人能是正宗的吗?尤其是成都人,如果连麻将都不会,仿佛就是失去了一项生存技能一般。
所以我有时候会思考,麻将馆里那么多打麻将的人,能有多少是真正喜欢的,而不是为了打麻将而去打麻将的?
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为了打麻将而打麻将的人。
有个从小一直玩到大的闺蜜,喜欢打麻将,也喜欢组局一起玩。好像从初中开始就一直是牌友。
可能是自卑吧,想要努力融入别人的圈子,也可能是那时候比较喜欢吧,初中都会一直玩,虽然每次都是我输,那个年代的输赢不大,不过是一杯奶茶或者一份狼牙土豆。
慢慢的,我觉得不想玩,我开始拒绝。闺蜜总说那是因为我怕输才不敢玩,有些扣。
我承认,每次都是我输,一来经济上确实受不住,毕竟爸妈都不打牌,觉得挣钱不易,拿去输来可惜了,也是有些愧疚;
二来每次输的人请客,每次我都买,却也换来的是被嘲笑谁怪我牌技不好,心里有些吃亏。
前几天,参加一个初中同学的婚礼,下午也是聚在一起打麻将。玩的时候,也是比较开心,输了大概30+,不算多。
可是回来想一想,一下午的时间没有引发我任何的思考,从时间利用的有效性来说,好像并没有什么意义。还有30的经济成本,好像也是白费的。
多年未见的老友,其实一下午的时间并没有什么交谈,已然忘记了坐在我旁边的同学大学学习的什么专业在哪个学校?一下午的时间,我也没有问及。所有人的精力不过专注于麻将桌。
更喜欢三五好友简单相聚,点一杯咖啡或者奶茶,就像歌词里说的那样“静静地坐着聊聊天,看看最近改变。”
当然,我真的可能是个假四川人,歪成都人,对于打麻将才会无感。
很多人还是是从心里喜欢成都的麻将文化。可能有事无事磋上两把麻将才是成都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