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是美籍犹太裔作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成名作。我在某音频课程里听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当时为之深深触动,便买回实体书拜读。
读完这本书,里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很多,其中让我一直挂怀得是作者描述自己与妻子的一个片段。
原文这样写道:“没有什么能阻挡我的爱、我的思想以及对于爱人形象的回忆。即使我知道妻子已死去,也不会影响我对她的殷切思念,我与她的精神对话同样生动,也同样令人满足。”
弗兰克尔在书中提到他与妻子的对话,描述了他对妻子的思念,在那个当下他感知到妻子仿佛就站在他的身边,真实到甚至能够触摸到妻子。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啊?在地狱般的集中营里,时不时遭受囚头的监视、毒打,弗兰克尔却在苦难的缝隙中唤起对妻子的思念,领悟了有形的躯体和无形的念想没有区别,为心灵打开了一扇摆脱泥淖的窗。
可见唯有苦难才能让人的自救转向心灵深处,因此身体受限反而开启了内在精神世界的运行。仿佛在深渊里不可思议地开出芬芳的花朵,向自由而生。
当我读到文章中这一段落的时候,不禁喟叹精神力量的伟大是不朽于时间的。脑海里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在永恒的灿烂星河里,无数流星划过天宇,唯有爱意和思念像星辰永辉,爱超脱了生命的有限,超越了时空的想象。
我想起了生命中所经历的那些苦难,那些曾经让我觉得如末日般无法逃脱的日子。如今已然淡去,然而留下的印记却永远也不会消除。
在我大学时,我的奶奶因久病不治而离开了人世。她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亲人,她离开的时候手还是温热的,我第一次真实的感受生命消逝的冷酷与无常。
奶奶的离去曾让我在那个瞬间感到守护我的大树轰然倒塌,我像一只失了庇护的幼崽,昏头昏脑的跌在角落里悲泣。
在留给我的遗物里,有一只黄铜手镯,是奶奶在我十岁生日时送给我的礼物。在每一个孤独凄清的长夜里,我握着这只手镯入睡,想像着她的音容笑貌聊以慰心。
现在我的手腕已经戴不上这只手镯了,可每当我抚摸着手镯,感受着冷硬金属表面的些许坑洼,我仿佛仍然可以感受到奶奶粗糙却温暖的手爱怜地抚着我的发心,想起她温和的跟我说话,想起她在冬天亲手为我缝制厚被,添置衣衫。
她的白发和皱纹温柔了我的童年,慈爱了我整个双十年华。我曾拥有过全世界最安全的堡垒,拥有过天底下最温暖的呵护。我深深体会到即使阴阳相隔也无法切断思念,无法夺走亲情。
这是我人生里经验到的一次重大的苦难。它让我认识到生命的易碎,生命的无可奈何。也让我在以后的岁月里体会到了“精神永存”的涵义。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集中营的集体遭遇是那个年代整个人类的苦难。纳粹独裁之下的暴力可以抹杀人之为人的尊严、财产、生命,人沦为了随时被虐待被残杀的囚徒。活着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与恩赐。
不知道明天是否会被送进焚烧炉,不知道何时因疾病、饥饿随时可能倒下,也不知道下一鞭子或下一颗子弹会不会打在自己的身体上,人的心理已经麻木、迟钝,人性逐渐被抹灭。
生存和死亡的轮替每天都在上演,弗兰克尔和其他所有的幸存者共同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惨无人道的灾难。而作者就是《圣经》里那个幸免于难的人。获救后他创立了意义疗法,为人类贡献了伟大的实验性著作。在精神层面,弗兰克尔超越现实的选择帮助他在无数的险境里存活下来。
作者谈到了“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
当人性被剥夺,只剩生存本能,还有一种人,在绝地中唤醒了他的神性自我。
正如弗兰克尔认为“人是自己做出了是屈服于环境和条件还是勇敢挑战那些环境和条件的决定,换句话说,人最终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人不是简单的活着,而是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仅管在噩梦般的集中营岁月里,人性被摧残,性命如悬刀尖。在集中营转移囚徒途中短暂欣赏落日照耀的巴伐利亚森林,掌灯的农家小屋,对妻子的思念,以及集中营里简单的娱乐活动,这些点点滴滴的恩赐都曾点燃作者内在世界的希望。
在作者看来,身体和精神地打击可以摧毁人内在的价值结构,却无法剥夺精神和思想的自由。即人拥有着让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不被肉体和现实拘禁的自由。仅管这自由看起来弱小虚无,但若没有这一点信念,生命的火种也会随之熄灭。
回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有机会遭遇极端的考验。无法深刻体会这本书传达的精神境界。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某些晦暗的时刻,某些糟糕的际遇里,人们经历了来自现实和心理的双重打击。
如果任由心灵耽溺其中,就会被痛苦绞杀得毫无生路。唯有迎向恐惧,经历并穿透这苦难,才能最终超越苦难,并为之赋予意义。
我想这就是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齐帆齐写作训练营打卡第一篇齐帆齐第3期28天写作成长营(2)篇1885字,累计298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