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疾⼀⽣⼒主抗战北伐,提出许多有关⽅略,均未被采纳。存词六百多⾸,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世之慨。
个⼈简历
⾟弃疾(1140-1207),南宋词⼈。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东济南)⼈。出⽣时,中原已为⾦兵所占。21岁参加抗⾦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主抗⾦。曾上《美芹⼗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的作品。题材⼴阔⼜善化⽤前⼈典故⼊词,风格沉雄豪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弃疾的抗⾦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少年峥嵘
⾟弃疾出⽣时北⽅就已沦陷于⾦⼈之⼿。他的祖⽗⾟赞虽在⾦国任职,却⼀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决⼀死战,因为⾟弃疾的先辈和⾦⼈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弃疾“登⾼望远,指画⼭河”(出⾃《美芹⼗论》),同时,⾟弃疾也不断亲眼⽬睹汉⼈在⾦⼈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他有⼀种燕赵奇⼠的侠义之⽓。
起义反⾦
绍兴三⼗⼀年(1161年),⾦主完颜亮⼤举南侵,在其后⽅的汉族⼈民由于不堪⾦⼈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岁的⾟弃疾也聚集了两千⼈,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声势浩⼤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内部⽭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军向北撤退时,⾟弃疾于绍兴三⼗⼆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多⼈袭击⼏万⼈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众,后砍头)。
步⼊仕途
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弃疾惊⼈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时。宋⾼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涯,这时他才⼆⼗五岁。
中年归隐
⾟弃疾初来到南⽅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们称赞,⼴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类重要的地⽅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弃疾的理想⼤相径庭,虽然他⼲得很出⾊,但由于深感岁⽉流驰、⼈⽣短暂⽽壮志难酬,内⼼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现实对⾟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的才⼲,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另外,“归正⼈”的尴尬⾝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的官职最⾼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淳熙七年(1180年),41岁的⾟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定居。淳熙⼋年(1181年)春,开⼯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设计了“⾼处建舍,低处辟⽥”的庄园格局,并对家⼈说:“⼈⽣在勤,当以⼒⽥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号“稼轩居⼠”。并且他也意识到⾃⼰“刚拙⾃信,年来不为众⼈所容”(《论盗贼札⼦》),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果然,同年⼗⼀⽉,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活。此后⼆⼗年间,他除了有两年⼀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淳熙⼗五年(1188年)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弃疾,两⼈于铅⼭(yán shān)长歌互答,称第⼆次鹅湖之会——⾟陈之晤;鹅湖之会后⼜陆续出⼭两次做官。
⼈⽣起落
绍熙五年(1194年)夏,⾟弃疾⼜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种、门前五柳”。庆元⼆年(1195年)春,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庆元⼆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弃疾举家移居瓢泉。同年秋,⾟弃疾⽣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净净,在瓢泉过着游⼭逛⽔、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活。瓢泉⽥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歌之,写下了⼤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寿》、《浣溪沙·⽗⽼争⾔⾬⽔匀》、《⽟楼春戏赋云⼭》等等,都是⾟词中描写瓢泉村居⽣活的代表作。“青⼭意⽓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沁园春·再到期思⼘筑》):“我见青⼭多妩媚,料青⼭、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中园亭》)。这些词句表现了⾟弃疾对瓢泉⼭⽔风物⼀往情深。
晚年落寞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主战派⼈⼠,已六⼗四岁的⾟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弃疾精神为之⼀振。他先后被起⽤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第⼆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番⾦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集),并亲⾃到前线镇江任职。
⾟弃疾任镇江知府时,登临北固亭,感叹对⾃⼰报国⽆门的失望,凭⾼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但诏令到铅⼭时,⾟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初⼗(10⽉3⽇),⾟弃疾带着忧愤的⼼情和爱国之⼼离开⼈世,享年六⼗⼋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物志》)。朝廷闻讯后,赐对⾐、⾦带,命其以守龙图阁待制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