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永正老师课例《望月》和《“番茄太阳”》中,谈谈散文教什么?
于永正老师在这两篇课例中,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1.导入新课,了解学情,进行词语教学。
2.抓住重点语句,有感情朗读,理解文意。
3.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情感,散文教学中,着重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4、拓展延伸,《望月》布置写月光的写作练习。
我因为前两天放松自己,只是阅读了课例,没有详细写下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感觉自己解读课例浅薄,没有勇气参与研讨,而是选择旁听学习。
今晚的点评嘉宾是焦兵书校长,我特意转发学习他的发言:
大家的发言,不难看出来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课堂教学的实际水平比当前的学术研究落后至少50年。
作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最大的课文入选文类:散文。其理论研究,目前也确实十分薄弱。尤其是备课的第一环节:文本解读。
因为长期以来散文解读的理论研究问津者极少,所以,散文教学却是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几乎每天都要遭遇的困境。
具体到散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散文“这一类”文章怎么教的问题,和“这一篇”散文怎么教的问题。
首先是散文“这一类”文章必须重视散文的共性特征:通过体味散文精确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
比如《番茄太阳》教学实录中,于永正老师在指导第2、3自然段时,提醒学生:读这一段话,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第一,爸爸对女儿的话,要注意他的语气,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亲切一点;第二,两个“笑”字,声音不要读得一样高。大家看着书,听我读,看看老师刚才提到注意的两点是怎么读的。
另一个版本的本课实录他讲得更明白:妈妈的笑里带有一点疼,所以即使都是笑,语调也不是一般高。
还有指导第6自然段时,引导体味“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指导第13自然段时,引导体味“一串一串追着人走”……
再如《望月》一课,于老师指导第13自然段时,当学生齐读完,他又“动情地复述了一遍:‘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散文是介于诗歌和小说中间的文体,诗歌是谋词的表达艺术,小说是谋篇的表达艺术,而散文是谋句的表达艺术。以上所举例子,都可以看出来于老师正是通过引导学生体味散文精确的言语表达,来使学生最大限度体认与分享卫宣利独特的人生感受的。忠实接纳了语文新课标中的阅读教学建议“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体认与分享,都是体察,是认识和理解,学生自己通过体味,认识到“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有这样一双眼睛,他们能看到这样的人、事、物;世界上还有一种人,有这样一腔情怀、一种情调,他们能有这样的感受,有这样的思量。”而不是由教师生硬地给这两篇文章贴上标签“同情”“陶醉”,然后由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后者是教师希望学生“占有”作者的经验,本是极不可取的,但这种做法却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市场。
其次,除了必须重视散文的共性特征外,还要特别关注“这一篇”散文的特质。
就体裁特质而言,虽然同为散文,但《番茄太阳》接近小说,而《望月》则接近诗歌,前者偏重写人叙事,后者偏重营造意境。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就牢牢抓住了这个区别。
比如《番茄太阳》教学实录中,于永正老师在指导第1自然段时,及时提供作者身世作为阅读支架:作者卫宣利(洛阳人)高三时因车祸失去双腿,只能依靠拐杖走路,后来又因为和父亲闹矛盾,只身租房靠写文章挣稿费维持生活。这一来,于老师不仅建立了学生与“这一篇”的链接,更成功建立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实在是高妙之举。
在指导第7~13自然段时,学生自由练读后,他突然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写小女孩听出卫宣利是拄着拐杖走路的?”学生经老师反复启发“注意前后联系”“请再默读课文后面的话,直到读完。”学生终于恍然不大悟:“我知道了。后面,明明说,长大了,要把她的腿送给作者。如果前面不写她知道了作者腿残疾了,她怎么会这样说呢?”从而达到了“提升自己阅读散文的知识与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语文经验。”这瞄准的是语文课程所谓的“工具性”目标。
而《望月》一课,除了前边所举例子外,于老师还请学生当他的外甥,现场与他对诗。最后,还引导学生“你们也幻想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月亮。(生闭目想,片刻之后——)你们想象中的月肯定也很美。”所有这些意境的营造,既是在建立学生与“这一篇”的链接,也是在建立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在我看来:如果语文教师都能像于老师这样,同时重视了散文的“这一类”和“这一篇”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师必然能脱离散文阅读教学当前所处的困境。
焦校长的对这两篇课例的解读,从散文教学教什么的理论角度上,着重分析了于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我经常跟随课例组学习分析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但是解读肤浅,虽然也曾经阅读过王荣生教授的《中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诀》,但是总是不能把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听完教校长的发言,感觉这些理论知识在书中也读到过,而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分析,看来还是阅读的肤浅,没有思考。
我以后要继续努力,对自己不能放松要求,逼迫自己改变惰性,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