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手准备第四个寒假的演讲稿时,我在自己的资料库中,搜索“演讲”这个关键词,却意外的看到了一些聊天记录,还看到了纸质的信。
其中有那么一句:“那天晚上演讲,我只记得七个字:‘异乎寻常的美好’”。
看着那些话,心底真是暖暖的,好像又一次面对面,被人真诚的诉说,又好像仿佛时间倒退,回到了第一次的演讲台,回到了那个笨拙又紧张,双腿都有点抖,在台上一字不落的背稿,还差点把自己感动哭的少年。
宛若隔世啊,今天我还能清楚的记得自己大一时在祁东二中第一次演讲:不大的报告厅,底下密密麻麻的学生,空气里回荡着天空之城的背景乐,渐渐的,说着说着,感觉外界都不存在了,而是在世界中央的舞台,讲述自己的曾经,那种感觉,真的很棒,像是一股少年热血席卷了全身,暖意和感动不知不觉蔓延,感觉就像是在创造历史。
演讲后,被簇拥着,高三的学弟学妹们呀,他们真的让人很有共鸣,看着他们发光的眼睛,听着那些口中的梦想,他们握紧双拳,甚至有人流泪和我说话时,说着说着都成了方言,握着我的手,是那样紧……
这样说起来,像是小说里的情节,听上去还有点好笑,但是,你知道吗,若当你真的处于那个位置,你就会感受到一种让人敬畏的力量,它能让人热血沸腾,共鸣一点点的传递然后放大,这种力量来自年轻对未来的梦想。
可是,大学后,这种力量似乎就慢慢消失,很多人泯然众人,或许对未来也少了期望,不再是渴望人生的无限精彩绚烂和可能,而充斥了焦虑,毕业,就业,压力,以及不安。
我该拿什么去劝慰这些人呢,比起高中生,其实大学生或许更迷茫吧。
前晚审演讲稿的时候,看了许多今年报名演讲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也不乏名校,但很多演讲稿,我几乎几十秒就看完了,犹豫着,在后头注上评语:“条理清晰逻辑顺畅,只是缺少细节和共鸣,若用心完善补充细节,添加生活和亲切的互动,或加以感触,效果会更好”。
那时,我才明白高考阅卷老师看作文时是怎样一种感受,当面对的内容乏善可陈时,一篇篇的稿件,看上去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扫而过,竟然在心中不能泛起一丝涟漪,而且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感到困倦乏味,对接下来的稿件也就评价更低。
可我不是阅卷老师,每一篇稿件,我都小心翼翼的先夸几句,然后再说不足。
其实,有时候我会感到有点失望,因为有些人写上一篇才一千来字的演讲稿,还语言贫瘠得像说大白话一样,又没有多少真情实感,只是枯燥的说干货或鸡汤,又缺少细节无法给人感同身受。
我就在想,他写这些的时候是以怎样的心态来写的,他们自己会喜欢听这样的演讲吗,觉得有用吗,难不成以为自己只要借着名校的背景,去家乡的高中亮个相炫耀一下,随便说几句就好了?那样意义在哪呢?
一件事,可以做到让你终生难忘,每次回想起来都想笑,而且为自己感到骄傲,并且可能真真切切的影响一群人,他们甚至可能几年几十年后都会感谢人生中能够遇到你。但是,同样一件事,却也可以做得只是如同完成任务,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快就不留下一点踪迹。
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习惯选择后者?明明参加公益演讲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还辛辛苦苦通过一轮二轮面试,那么费尽心思,却只是如同完成一个老师布置的作业吗?傻不傻?
所以,当我看到一个名叫陈伯华的学弟的演讲稿时,心里忽然一动,感到非常惊喜,当即评语写到:“超级棒~哈哈,仿佛看到了当初自己写演讲稿时的影子,只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他人呀,这个学弟有意思。”然后我还特地跑群里和别人夸了一下这个学弟。
为什么?因为,他真的在演讲稿的内容上投入了热情和心意,首先他打动了自己,最让我觉得可爱的是,他在这篇接近五千字的演讲稿前,还留下了这么几行加粗的字:
“
这真的不是小说、作文或者寓言故事。
这是一篇演讲稿。
请不要用看小说、作文或者寓言故事的心态去阅读它。
请用心的读出来。
哪怕是小声朗诵,哪怕是在心中默念,哪怕仅仅是对个口型。
请用心的去读出来。
我相信你能感受此刻我面对屏幕,心中的热血与期待。
——以上
”
最后他甚至还留下了后记,里头有这么一段:
“我是个很容易被触动的人,所以我有很多故事。回顾整个高三生活,值得感动的瞬间太多太多,我翻遍高三的日记本,翻遍空间的每一条说说,我试图寻找一个直击心灵的故事,用真真切切之间的感受去融化他们的心。”
我觉得我们很像,有时候,凭感觉,就能看到一个人的心意,有时候只要用心,你的心情就会完全的融于字里行间,这是写作者的直觉,那份真挚是藏不住的,所以,我欣赏他。
犹记得自己第一次演讲前,也是四千多字的演讲稿,半夜凌晨还在对着电脑的摄像头一遍遍的练习,录下来,在走路坐车的时候,都在单曲循环,现在闭上眼都能将那四千多字不差多少的完整背出,那时候自己写稿,翻遍了曾经的日记,做了无数摘抄,甚至哪一句话押韵,说出来效果如何,都在反复琢磨。
我那时从来没想过之后演讲的光荣,想的只是给高中三年的自己,送上一份骄傲的答卷,想对他说:你看,你那些孤单前行的日子啊,如今可以鼓舞那么多人!我为你自豪。
后来,甚至是同行的演讲者告诉我,他们哭了,某次演讲后甚至连一个学长都跑来一边擦着眼泪一边给我拥抱,走在路上,我低头看看手机,时不时消息震动,满屏的夸奖和鼓励,我抬头看看天空,小城的夜色,星星点点,安静又美好。
那也是我第一次被人称为男神,这种瞬间,会让人意识到,所有的成长都会凝聚光点,所有寂寥的努力都会化作光荣,然后一种侠客般的少年豪情会悄悄的生长,甚至,永远都陪在我身旁。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想说,自己演讲如何如何好,实际上,大伙也都知道,我的演讲水平并不高,在台上目光都不知道往哪放,还一紧张就左摇右摆,有时候还摇头晃脑的,又没有多少大气的肢体动作,也不太会哗啦啦的调动全场气氛。
所有我能做的,依旧只是多用心,再勇敢那么一点就好。
他们说,不能背稿,可我那时只会背稿,因为只会背稿,所以就有点傻乎乎的呆板,我只能在内容上用心再用心的写……
去年带队在初中母校星源演讲时,有人对他们演讲前培训,说什么:“演讲演讲,七分靠演,三分靠讲。”我听了,反而觉得失望。
什么叫演?用一点小手段,叫上几句互动,唱首歌,注意走位,手势摆放……这些有那么重要吗?一时或许幽默的闲话能让人笑一笑喝彩几分,但把时光拉长,一场演讲铭刻在时光里最动人的永远是它的内容。
即便是TED演讲,你又能记住几场?难道那几场只是因为演讲者幽默风趣举止大方?不,你记住的,肯定是他说的主题。舍本逐末,追逐旁枝末节,这些原来家人和老师用来批评我不务正业的话,如今,我想他们或许更适用于那些追求形式却忽略了本质的人。
人生总该有些追逐,有些不一样的用心,它们给你的惊喜,在时光彼岸,会超出你的想象。
所以,让我们继续相信吧,在自己选择的路上,用心,发出自己的光,相似的光芒无论间隔多远都能有所呼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吧。
2018年1月1日
小超
东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