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阿宁是我的大学同学,她是一个诗情画意,天真烂漫的女孩,眼神里有数不尽的诗和远方,心里却没有多少主见,容易受他人影响。
在20出头还没大学毕业的时候,她就在我面前说她妈开始关心她的终身大事了:“你也老大不小了,自己的事要多上点心”。传统的她对长辈的话是没有怀疑的,对“先成家后立业”的路子也表示认同。那时她经常自嘲自己是“单身狗”,似乎努力想要摆脱单身的状态。
后来她结识了一个其他学校的男生,带出来让我们“把关”过,这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的男孩,立场坚定,野心十足,对于没有主心骨的闺蜜来说,非常互补,我们一致不看好他们的发展,因为与这种烫手的男孩在一起自己也许会牺牲很多,可出奇的是闺蜜对他很是崇拜!毕业一年,不惜远赴他乡,结婚生子。
后来大家各奔东西,联系逐渐少了,偶尔在微信上聊聊天,也难免从她极力掩饰的语言下看出她的幽怨。再也听不见她对那个男人赞许的谈论了,取而代之的全是孩子,婆媳,老公不体贴的话题。
前几年还对负能量满满的她感到排斥,自从自己也当了妈妈,才对她表示理解和同情。这种理解并表示生完孩子的女人要放弃自己的独立和梦想继续破罐子破摔,而是更应该跳出传统的枷锁,努力做到自我实现,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感!
每个女人在学生时代的生物课上就了解过“最佳生育年龄”这个概念,书本上告诉我们23–28岁为黄金生育期,我从生物课上就有过“反正这辈子一定要生孩子的,那就在这个年龄段当妈妈最好不过”的想法。最终,我搭上了这个黄金年龄段的末班车当了妈妈,以为捧着携带自己基因的孩子我会沉醉在升级做母亲的喜悦中,但是更多的是五味杂陈的焦虑,疲惫,伪装,抑郁,这些事实带来的是我并没有很享受母亲这个角色。
对母亲这个身份实践了一年了,我的总结是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的身体变得陌生了,甚至我的人生目标会被孩子的人生目标替换。我不能自由地做我自己,我要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社会赋予母亲“伟大”的光辉形象使我不能高声对孩子说话,不能表现出自己不舒服,不能在孩子面前哭泣,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应该是永远都充满幸福感和愉悦感的,我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待命做一个“合格”的妈妈。
然而,这个“合格”的检验标准是社会赋予的一种制度化的母性,社会定义了母亲是一个充满爱的形象,认为母爱就是忘我、无私的,当一个女人在承担母亲的角色时,就应该每时每刻都在愉快地抚养孩子,用爱和包容去对待孩子,无时无刻不优先考虑孩子,在孩子面前展现出完美的形象。这种制度化让女性依靠天性和直觉,而不是智慧来做母亲;要用无私而不是自我实现的态度来做母亲……
事实上大部分妈妈都在母亲这个角色里挣扎,制度化的母性会使“做母亲”成为一种“负担”,它给女性一种“限制感”。设定了种种在母亲这个角色上应有的内容和标准时,一个女性无法自然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也无法自由地做自己,及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她们被限制在母亲的身份中,无法去探索多种可能。
之前看见过心理学家说过一句话“在母女关系中,一个母亲的过度牺牲不仅仅羞辱了她自己,也羞辱了她的女儿,因为女儿会在母亲身上目睹,作为一个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说法给了我当头一棒,最好的教育不是以身作则吗,我给孩子树立的标杆难道是一个压抑伪装无私的样子?
不,我应该做真实的自己,我应该自我实现,我应该在爱别人之前首先学会爱我自己!如果你也初为人母,你可以注意以下几点,尽量给自己多点关怀:
1.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负面情绪。母亲这个角色不是天生就会的,要允许自己犯错,也能接受孩子犯错。
2. 不要让和孩子的关系过多影响你和丈夫的关系。一个良好的婚姻亲密关系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并且对孩子的性格有着终身的影响。
3. 每天给自己一点私人的自我关怀的时间。这个时间拿来做自己个人的事情,比如看书,冥想,健身等。绝对不是拿去干家务做饭。
4.学会求助他人的帮助。不要总是什么事都自己扛着,更不要拿西方独立女性的形象和自己比较。叫上自己的长辈来协助自己,或者找到相同的妈妈群体进行交流。
5. 清晰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经营好自己,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不是拼命对一个人好,那人就会拼命爱你。俗世的感情难免有现实的一面:你有价值,你的付出才有人重视!
女人的价值从来都是由自己体现,而非由她的伴侣体现,愿婚后的女性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梦想,就像前法国总统布吕妮那样,就算嫁了最有权势的男人,她婚前就对萨科齐说:“我无法在你和音乐做出选择,我无法放下自己的工作,在未来专门只为丈夫熨烫衬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