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想要说的话其实是你可以独处吗?
为什么要说这个话题呢,自然是觉得自己的独处能力值得怀疑,因为在老婆走的这几天,书也没有看了多少,感觉事情也没有做了多少。每天晚上总是想要觉得明天会更好。可是到了明天,一切就又照旧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应该独处的日子经里,自己表现的不如预期呢。
按说,自己一个人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点什么,天气是很热,可是自家还是有空调的,一回家就将空调打开了,自己也没有想要省电什么的。为什么自己会感觉无事可做呢,就如昨天,回家看了一会电影,就觉得很无聊,然后就上床了,没有想到一下子就睡到了第二天,连灯都没有关。看来自己真的是太累了。
看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好像也没有什么人是可以联络的,好像好久以来,自己已经习惯一个人,可是当自己真的是一个人的时候,为什么却没有感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平静。
最近的自己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写作,可是好像就是感觉那儿不太对劲,和自己希望的一个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时候,自己是平和的,而不是看了看联络本,却发现没有人可以联络。一个人的时候,自己是享受这一段时光的,因为自己记得读过许多心理学的书都说,如何独处,才是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根本所在。是的,我们都在同一个集体,可能都上同样的课程,所有这些,我们都是相同的,可是为什么我们会不同呢,是的,我们在独处的时候是不一样的。独处才是自我开始成长的时刻。因为在独处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才会显现,我们是在和自己对话。所以,我们应该是享受这一种独处才对。
可是自己没有能和独处在一起,说明,自己还是比较依赖环境,可能有时候,也是不太想独自一个人面对自己。
其实,独处对一个人影响是很大的。
在心理学上,其实人们往往更看重人际关系与交往,可是独处也是很重要的,那么什么是独处,在诸多对独处的概念的界定中,Larson(1990)的概念比较明确,他提出,独处是个体的意识与他人的意识分离,个体没有与他人进行信息或情感的交流的状态,即在心理和行为层面上与外界不存在任何关系的状态。
这其实也说明,当我们与外界不存在联系时,我们如何看待自我,如果自己是完整的,情感是丰富的,我们就不会有孤独的感觉, 我们感受到一种正向的力量,是一种成长的力量。而如果我们还不完整,情感比较贪乏,我们可能感受到就是一种被世界抛弃,无人关爱的感觉。所以,当一个人享受独处的时间越长,说明他自己超成熟吧。
以下是一些研究报告:
一个完全成熟的人能够运用独处来平复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使情绪恢复平和[18]。lond(1990)则认为具有独处能力的人在独处的状态下能够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改变,而且负向情绪会慢慢消失 [1] 。Koch(1994)认为独处的价值在于给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遭受挫折痛苦的人提供一个疗伤止痛的场所 [9] 。Larson(1990)的研究也证实,有时候选择远离他人、释放负向情绪并更清楚地自我思考,有助于短期的情绪更新 [3] 。Larson(1997)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当青少年独处一段时间后原本的负向情绪会有所改善,而且独处有利于青少年整体的适应 [19] 。M rrison(1986)等人在研究中发现,独处有助于个体的情绪适应,降低负向情绪的影响,并促进其身心健康 [20] 。Long与 Averill (2003)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独处与自尊水平显著正相关,与抑郁水平显著负相关,与焦虑无显著相关;而且,无论是内在导向的独处还是外在导向的独处,与情绪创造力都有显著相关 [21] (情绪创造力即形成新的、有效的情绪症候群的能力 [22] )。台湾学者陈 君(2008)的研究表明,独处能力与情绪调节相关显著 [23].
Larson(1999)认为独处具有自我反省、思考、评价等认知功能 [26] ,进而为个体提供了评价压力的机会。Repetti (1989)等人也持相同看法,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可以通过独处来进行反省。Buchholz(1999) 认为独处是个体建构和重构自我功能的一种需要,目的在于增强个体的感知觉、认知组织以及幸福感 [28] 。Larson 与 Lee(1996)对 500 名被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独处能力虽然不能和社会支持一样作为压力缓冲机制,但独处舒适维度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独处舒适维度与抑郁及躯体症状呈负相关 [29] 。台湾学者吴丽娟、陈淑芬(2006)对 818 名中学生进行研究发现,生活压力、独处能力与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相关,且独处能力对生活压力、身心健康具有调节作用。该结果支持了独处能力具有对压力进行评价的认知功能 [16] 。
既然独处有这么好的作用,看来我还是好好享受这难得的独处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