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而言,安庆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为国共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此地作为军事重镇常被提到。熟悉,还因为小时候常听黄梅戏,知道此曲只应安庆有。陌生,是因为心虽向往,但一直无缘而至。
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安庆相遇了。于是,我便贪婪打量着安庆的模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位于长江之畔的安庆早已找不到作为军事重镇的痕迹,正应了那句“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但黄梅戏还在,而且他们用文化营销的理念,将黄梅戏打造成了不分贵贱、不分时空都能享用的文化大餐。
在安庆流连的短暂时段里,我不仅重新品尝到了黄梅戏经典片断那熟悉的味道,而且意外捕获到了一张新的安庆文化名片——“前言后记”。
所谓“前言后记”,说白了就是一个书店的名字。风水学上说,名字决定命运。因此,父母给孩子取名时,总是会穷尽自己甚至“朋友圈”的才智。安庆人给自己的这个书店取名为“前言后记”,细细想来,不免令人叫绝。“前言”、“后记”,与书高度关联,也只有与书相关的,才有资格有前言后记。卖书,但不直接言书,绝!前与后,是一段时空间隔,中间蕴藏着什么,想象、创造的空间可以无限。如果以一本书而言,既有前言,又有后记者,厚重已是必然,一定不会单薄。
老古董在价值没有发掘之前,被遗弃或遭遇毁灭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老古董的命运往往掌握在有那双慧眼的人身上。“前言后记”是幸运的,因为它被发现了。据“前言后记”的发掘者汪总介绍,这里本是一座快要废弃的老房子,曾经历过火灾。由于其与周边建筑风格迥异且破旧,一般情况下难逃就地拆除的命运。在其去留存废争论之际,安庆新华书店把它“接盘”了。经过梳妆打扮,正本清源,这座老房子因旧而厚重,因书而雅致,因名而远闻。安庆人说,“前言后记”已经成为安庆的城市书房,文化地标。
一个书店,仅仅摆几个书架,陈列若干图书供人选购,交易味十足的地方,只能让人觉得“我不欠你的,也无须留恋”。“前言后记”内虽有交易,但你丝毫感觉不到那是在交易。用书房的理念设计,便有了家的归属感。在“前言后记”里,他们努力呈现着书房独有的个性、舒坦、私密、品相、交流、沟通等属性。陈列于书房内的书,不是仅仅为了带走,更重要是为了吸引。“民国风情”、“文学江湖”、“心灵驿站”等数十个主题的书房小吧,让不同口味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甚至可以相遇到具有相同尺码的人。一间房一个风格,一间房一种品质,绝无相同之处,就连头顶的灯也是房房不同。我相信,看过“前言后记”,很少人有会说自家书房有多美。
打动人,从读懂他的心开始。如同私家书房不仅有书一样,“前言后记”里也不只是陈列书,只要和读书关联的物件,都会很自然地出现在你的视野,色彩的搭配、摆放的位置与书房的主题风格完全协调,似乎是揣摩着来到此地人的兴趣爱好而设计的。“前言后记”设计者懂得,读书是一件很随性的事情,他们在这间书房里备足了各种各样的椅子、坐垫、沙发,可以满足坐着、躺着、趴着、睡着等各种姿势阅读者的需求。茶吧、咖啡吧,穿插布点在书房里,更增几份温馨。据说,现在去“前言后记”坐坐,已经成为安庆有品位人的一种时尚,好多的读书沙龙、文化派对、情侣约会都被吸引到这里来了。
我不知道“前言后记”开张以来是不是实现了商业赢利,但我觉得为一座城市建一间书房之举,体现了一个文化企业的良心温度。当这个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心中惦记着这里,闲暇时光消费在这里时,这就是最好赢利。
“前言后记”,城市书房,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