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路上碰到曾经创业的老朋友,于是就一起聊起来,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段时间一起创业的经历,于是我们的话题就重点在曾经的那段经历。
如今再回头看我们那段创业经历,我们都非常感慨,我说:
那时候我们太无知,每天都在忙碌,却不知道为了什么忙碌。
如果说忙碌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必然对应着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但我们那段时刻好像忘记了要解决的问题,而惯性的不断重复自己熟悉的动作。
如今再复盘,我感觉创业的首要问题并不是技术有多创新,而是定义问题,并给出对的和错的解决标准。
这才是原点。问题和答案永远都是一家人,这就如同付出和收益一样存在。一个是需求,一个是满足需求的方法。任何不能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刷流氓,任何不能衡量正确结果的问题也是在浪费时间。
如此,也就清楚“碌碌无为”的原因了:
事情做了一遍又一遍,但就是一次也没有做好,难道真是做事情的人笨?我想这不可能,人的学习和纠正能力是很强的,真正的原因是他压根就不知道的什么是对的。
如果我们都不知道要什么是对的标准,那么我们的行为很可能永远都是在试错,并且永远试不对。
这太重要了,但很多人通常看不到,更不要说做到了。
就拿曾经的创业来讲,做智能硬件的时候,提出了要做一款自己喜欢的硬件,做一款省心的硬件。口号很好,但对于什么是省心却缺乏清晰的定义。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省心的方法和方式,消费者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更便宜,更简单的设备。但这仅仅是问题的表象,并不是问题本身。
真正有效的问题或者需求应该是:定义具体且可衡量的正确标准。
例如我想量一下我的血压是否正常吗,那就需要先把80-120的正常标准定义出来。然而大多时候我们在衡量问题的时候,容易用形容词来代表标准,正常,便宜,省心等这都是对好的形容,却不是好的本身。
回到我的创业经历,同样是“更省心的硬件”这个需求如果转化成一个有效的问题应该是:
让什么人群在什么场景下解决什么问题更节省时间?而衡量“更省心”的有效解决的标准有一个:
使用成本更小(符合人更懒惰的天性),这更小的标准就是:步骤比原来少+学习成本少动脑。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也就是这个意思。
只有定义清楚了解决问题的标准,才会让接下来的业务决策变的更简单,碰到任何分歧的时候,我们决策的依据并不是谁的话语权大,而是谁的方法更满足标准。
如今,随着经历的越多,越来越理解那句: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事的价值。做任何事情,先要对于事情要解决的问题和衡量解决的正确标准达成共识,才可以让彼此的动作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朝着标准共识去前进。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