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Scarcity: why having so little means so much)主要是研究“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并引导人们如何走出稀缺陷阱。
这本书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一部了不起的新作,由经济学家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和心理学家沙菲尔(Eldar Shafir)合著,他们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重新解读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源稀缺”,发现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
什么是稀缺?
在经济学里,稀缺是指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愿望而言,用于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这里的稀缺并不意味着稀少,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费得到。
而在这本书里,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饥饿就属于稀缺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对稀缺的感觉,取决于可用的资源和我们自身的体验。
通常,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大多数学科都只研究稀缺的实质约束:拥有的比需要的少,人们就会变得不幸福。然而这一结论却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稀缺心态(scarcity mindset),即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稀缺会带来专注红利和管窥负担
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的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稀缺俘获大脑(Scarcity captures the mind)。需要注意的是,稀缺对人类大脑产生的影响,存在于潜意识之中,无论大脑的主人是否愿意,稀缺都会牢牢地俘获他的注意力。正是基于这一核心原理,稀缺发生时,我们就会经历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专注红利与管窥负担。
专注红利(focus dividend):稀缺发生时,我们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将手头的资源利用的淋漓尽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率提高和积极效果。
管窥负担(tunneling tax):稀缺会使我们专注于某一事物而忽略其他可能重要的事情,形成管窥之见所带来的带宽负担与不利影响。
稀缺造成的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
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形成带宽负担,而不是减少某人与生俱来的带宽容量,而是减少其当下能用得上的容量。带宽,即心智的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认知能力是我们解决问题、获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等能力背后的心理学机制。认知能力的一个核心特性就是流体智力,即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时,在无须特定学习或体验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执行控制力的作用在于管理自身认知能力中,包括计划、关注、发起并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等,自我控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稀缺,不仅仅会令我们入不敷出,不知如何分配资源,而且还会让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无措;并且那些我们认为是个性或才华的特质,都要依赖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我们就不得不在这些能力被减弱的情况下,依靠更为有限的脑力去勉强度日。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把东西装进行李箱,是对资源管理问题的最好比喻。我们有一个时间箱和一个金钱箱,时间箱里装上工作、休闲和家人共度的时光,金钱箱里装上住房、服饰和其他所有支出。资源稀缺还是富足,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当行李箱空间很大时,我们总是很随意,当行李箱空间很小时,我们会变得小心翼翼。可见,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如果没有余闲存在,我们装箱时就不得不产生权衡式思维。
权衡式思维(trade-off thinking)是稀缺引发的一种思维方式,当所有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我们的大脑,致使我们开始对之念念不忘,开始产生决策难题。
余闲(slack)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的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稀缺不仅提高失误的成本,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机会去犯下错误、做出不明智的选择,使人们没有失误的空间。相比之下,余闲可以将我们从做权衡的苦差事中解脱出来,轻松避免选择负担,余闲还会将错误吞噬,将错误所引发的后果最小化。
正如梭罗(Thoreau)所言,“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稀缺陷阱
稀缺陷阱(scarcity trap):对稀缺进行放大的行为,就像复利一样,会使最初的稀缺变本加厉。
当今天的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能在当下为你带来比未来更大的利益时,借用就是行得通的做法。而当我们有了管窥之见时,借用就会超越得失均衡的限度,当面临稀缺状况时,我们的借用从长远来看通常是不合理的,借用意味着未来会出现稀缺,而未来的稀缺注定无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样俘获我们的注意力。
另外,稀缺会让我们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这些事情可以轻松地往后推,因为其好处落在了“管子”的视野之外。这些都会使我们无法有效的规划未来,领我们带着短视的眼光做人做事。
为什么我们对待例行的预定事件就好像对待突发事件一样?因为我们一直处在所谓的“杂耍”,也就是持续从一项紧要任务转移到另一项紧要任务的状态中。
杂耍时,你从“管子”视野中只能看到即将落入手中的球,而会忽视抛在空中尚未落下的其他几个球,当那几个球“突然”降落时,对于用管窥心态看问题、没有经验的杂耍玩家而言,这些球就是新的“震惊”;用旁观者的眼光看,你可能早就知道球快要落下来了。
孤独是稀缺陷阱在社交方面的体现,孤独者会太过专注与自身的稀缺,太想被其他人喜欢而做得过犹不及,而使社交不能顺利进行。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得与人对话肯定会让你显得很无趣;太过专注地与人对话,又会让人觉得你特别粘人、特别不独立。
节食者也会陷入另一种形式的稀缺陷阱。节食造成了热量稀缺,而稀缺转而又牢牢地将甜点摆在了你大脑中最明显的位置,于是她们会吃甜点,吃过之后心里想着甜点的概率就会更大,就这样挣扎下去。
穷人缺钱又缺带宽,最需要用劳动换取薪水的穷人,他们的生产力却承受着最为沉重的负担,带宽过重意味着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有所减弱,同时意味着用来进行自我控制的心智资源变得更少。从这个角度理解,穷人的无能,主要原因在于贫穷本身,只要生存在贫穷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变得无能。
如何走出稀缺陷阱?
1.管理和规划好“带宽”
我们会对时间和金钱进行规划,却不会对带宽进行规划和管理,很少会关注自身起伏不定的认知能力。以大脑谋生的我们需要自行进行贷款测评,了解大脑每日的节律,将有限的认知能力最大化。
2.从富足着手
沿着稀缺的线索向上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充裕:萧条,是由我们在繁荣阶段的行为所导致的;最后一刻的拼凑,是由我们之前几周的不作为所造成的。
这本书挺适合现在的我读的,面临毕业,未来许多事情都不明朗、需要自己独当一面。在大学的尾巴尖上,暂且不用“压力”这个消极的词,只能说有一种“稀缺”的感觉。这本书深入浅出,包络大量的大故事、小段子,读完之后有点豁然开朗,对自己的现在以及日后的生活状态也不至于流于逃避,草率安排。
第一次在简书上写读书笔记,记得有点糙,但希望你也能从中获得一点启示。
随着知识之岛的开拓,无知的海洋线也将蔓延。 ——约翰·惠勒(John Whee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