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这几年下来,看过的小说其实算的上蛮多,但是接触短篇小说却一直很少很少,直到最近,看到李诞推荐的这本《馆子》,才毅然决然决定一睹他在推荐序中写的,那个令他感觉不错的作者——贺伊曼。这是怎样的一个女人,能如此细腻的将生活的写照融入进去自己的小说中?
在她自己开的这间馆子里,又如何把那种孤独,那种无奈,那种温柔,那种细腻融入进去?我想,她把馆子当成了收录万态生活的一个容器,能容世间平淡无奇的故事,再把馆子里的故事,写进生活里,写进每个人的心里,又把特有的生活烟火气,反馈进这间馆子里,在馆子里,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哭泣、撒野、宣泄......
我个人其实某种程度上,不喜欢看短篇小说,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个人潜意识里总觉得短篇小说塑造人物这个方面特别难把握,在短短的篇章中,将角色很好的融入进读着的内心,其实并非易事。在数不尽道不完的人情事故中,没有大伏笔的铺垫,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需要化繁为简,步步直戳人心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当我开始翻开书籍,慢慢的品读她的第一则故事时,我似乎看到了作者的用心之处,是她与生俱来对人物细节的把控。这种写作的手法,十分的细腻,让人内心似乎找到一个隐隐约约的共鸣点,这种共鸣点,是身临其中般的感同身受,你不需要是故事中的某个人,更不需要与故事中的某个情节相呼应,你只需要跟随作者的步伐,一起感受其中来自友情、亲情、爱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即可。淡淡的,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那份温柔与细腻。
作为一名小说家,最重要的是能写出富有共鸣感的文章,在贺伊曼的这间小馆子中,每天数不清的谦谦君子,浑噩之徒,世间的人情百态都被她尽收眼里,我们可以将这种人间烟火气当成素材亦或者小说的人物写照,但是在《馆子》这本书中,我视乎没有发现这种过分的生活气,这或许便是作者的独特高明之处,贺伊曼在自序中这样说:“有段时间,我和故事里的人物一样,盛产各种无以名状的情绪。那时发现阅读拯救不了我,冥想和运动不能,工作和社交更是白搭,唯独写出来却有那么一点作用。哪怕不给任何人看,只存放于电脑中,它们也和心绪一起仿佛有了去处。这些包含了我的个人经验,却又越过它们自然生长的故事,有另一个世界吧?在那个世界,即使是如抽屉般狭小的落脚处,宁静也愿意降临。”或许正是这种淡然与感同身受,才能突破人物局限,为其富于灵魂。
《馆子》一书分为6个故事,每一则故事看似独立,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温妤的自杀,让这群曾今一起奋斗后又各奔东西的好友重聚。他们一起回忆当初认识的点点滴滴,到最后分崩离析的无奈。在这场事故中,每个人逐渐的认清自己,逐渐的找回自己的初心。
故事不长,但是十分细致,看似悲剧的写法,却又温暖的收尾。6篇故事,都在塑造人物,黄粱一梦,起承转折。这是述说朋友之间的故事,曾今那样要好,并肩作战,却又各自陷入感情的泥沼,无法自拔。在人生的渺渺岁月中,我们都在从相聚走向分离,从开始走向结束,从耿耿于怀走向释然,在充满人情,情绪的社会中,我们不断的交换信任、交换情绪、交换彼此的不了解,但最后终究会发现,交换不了的其实是彼此逝去是时间。
当我看至最后一个字符,静静地盖上书本时,我的内心是无比平静的,我视乎能看见馆子里作者塑造的另一个世界,即使如抽屉一般狭小的角落处,也令人平静而温暖。这是一本能让你内心重拾温暖的短篇小说集,没必要去代入人物,而产生悲伤、气愤、难过或者不舍,更没必要去选择孤独、选择妥协、选择接受。就像孙甘露所说的:“我们无法全然了解这个世界,占据我们心灵的总是不易洞悉的事物。贺伊曼的书写是对生活秘密的探寻,编织出透明的感触之网,我们因此能栖息在复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