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庆移通学院“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观察实践团于2023年7月9日前往重庆市璧山区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同手艺羽毛毽非遗第五代传人李兴兰老师进行采访实践。
羽毛毽的制作对原材料有着极高的要求,只有很牢固的布料、很结实的绳线,才能通过羽毛毽的“选布”环节。从选料到制作、从羽毛的清洗染色到毽子的缝制定型,均伴随极具耐心的手工操作。制毽道道工序,李兴兰老师可谓一道都没少,在其亲自选材、精心制作之后,一枚枚巧夺天工的羽毛毽得以诞生于世。
李兴兰老师向实践团成员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耐心讲解制作羽毛毽的每一项步骤,伴以动手示范,鼓励勇敢制作。实践团成员们跃跃欲试,拿起针线小心翼翼制作羽毛毽,出现疑惑时亦积极向李兴兰老师请教。
在采访过程中,李兴兰老师表示如今许多年轻人对新媒体技术展现出极强的兴趣,从而难免降低对传统羽毛毽的使用动力,加之运动耐心之缺乏、原材料选取流程之复杂,传承人或许很难再找到,有意学习羽毛毽的人也或许会因上述因素而选择途中放弃。因此,李兴兰老师始终坚守在宣扬非遗的岗位,希望能够找到真正热爱羽毛毽制作技艺、踢毽技艺的接续传承者。
采访结束后,李兴兰老师对实践团成员的动手能力给予肯定,并向实践团成员传授了踢好羽毛毽的诀窍,包括踢毽时运动力度要准确、身体重心要稳定、手脚动作要利落、肢体配合要灵巧等,亦展示了脚内侧踢、脚外侧踢等踢毽招式,引得实践团成员目不转睛。
小小羽毛毽,漫漫童年梦。每一个毽子,都承载着一段温暖的记忆,或称之为童年,只因其不为霜雪增其高,不为雨水损其容,所以称之为永恒。
今日“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观察实践团从小小的羽毛毽出发,在回想的时光流沙中,擦去铺在非遗上的沙砾。今后,实践团将继续迈开步伐,去找寻在茫茫沙砾中的非遗宝藏。
撰稿:冉塬帅
摄图:鲜思鹏、李金和
(‘寻非遗之文化,拾坚守之精神’观察时间队供稿、团委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