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8 王子
1:发展型读者
美国通常会根据学生在标准化阅读测试中的表现、及其自身的阅读能力,给他们贴上标签。
没有达到最低测试水平的,被称为“挣扎型读者”。
课外不读书或需要勤加督促才拿起一本书的学生,被称为“被动型读者”。
相比这些负面消极的词汇,米勒老师更喜欢用积极的词语给班里的学生分类,比如,发展型读者,休眠性读者、地下型读者。
他把“挣扎型读者”称为“发展型读者”。这种读者是由于阅读经验不足或学习障碍等各种原因,没有达到所在年级应有的阅读水平。在生活中他们阅读各种各样的书面材料存在一定的障碍。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大部分发展型读者参加过几年补救性的阅读辅导项目,但是他们的标准化测试分数还是很低,一些学生至少有一次没有通过全州阅读能力测评。
发展型读者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出色的读者。
怎么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发展型读者还在继续挣扎?
阅读专家调查后发现,发展型读者,即使参加了阅读辅导,但是他们的阅读量比起正常上阅读课的学生依旧低大约75%。
不管他们在解析词汇,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或提高阅读速度的方面获得多少指导,如果很少把所学的技能应用到实际阅读中,那么发展性读者将无法获得预期的进步。
阅读量不足,对发展型读者来说,后果是严重的。没有定期定量阅读的学生,其阅读能力逐年下降,与此同时他们同学读的更多阅读能力也更强,差距越来越大。
最终造成“马太效应”:富的越富,穷的越穷。这个差距,不管如何补救干预,发展新读者要想提升阅读能力,必须把大量的阅读指导时间用来进行实际的阅读。
这类型孩子需要的是与其阅读水平相匹配的支持,并有机会获得成功的阅读体验,而不是一再受挫,另外,他们还需要坚持不断的阅读。
2,休眠型读者
美国《让每个孩子都成功》法案,对标准测评的要
在美国,有一类孩子,既无阅读兴趣,也没有阅读动力,但每年都能通过阅读标准测评。
这类孩子相比发展型读者,得到老师的关注非常少,米勒老师称他们为休眠型读者:
阅读是为了通过科目考试,在测评中取得好成绩,他们从来不觉得阅读是一件值得课后去做的事。
在他们看来阅读是件苦差事,没有快乐而言。
如果没有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没有榜样激励他们多读书,这些学生永远不会发现阅读是充满乐趣的。
米勒老师认为,这种类型的读者,心里都藏着一个爱阅读的自己,需要合适的条件把那个自己激发出来。
这条件包括:后来用于阅读的时间,自主选择读什么的自由,重视自主阅读的课堂环境。
现在学生很少有机会体验到书籍的魔力,先有机会发现书中所蕴含的世界,因为读什么书通常是由老师决定的,他们从来没有学过如何为自己选书,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发现自己喜欢读什么书,又怎么能认同自己是一名读者呢?
如果你是学生,你的同学们都在共读一本书,而这本书你又不喜欢怎么办?这种无趣的书会如何影响你对阅读的看法?
老师不给学生自主选书的机会,就如同年复一年给学生一条鱼,但从不让他们靠近水边,更别说,叫他们自己捕鱼了。
他们的阅读能力足够好,在一般的阅读课上想要过关是没有问题。但是不读书的学生,即使能完成学校的阅读功课,仍然面临着被读书多的同学甩在后面的风险。
马克·吐温说过:不读好书的人比不会读书的人好不到哪去。
糟糕的是,这种类型的孩子占大多数。
3,地下型读者
这种类型的孩子富有阅读天分,他们认为学校规定的阅读和他们喜欢的阅读完全是两码事。
他们只想读自己想读的书,老师最好靠边站别管他们。
米勒老师本人就是这样的读者。高中时,他和老师达成不成文的约定,老师不理会他不听讲,他也不打扰老师上课,安静的低头看自己书桌里的书就好,考试成绩都能得A。
但是,地下型读者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份自由在大部分课堂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类学生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兴趣也复杂多样,很少有老师能根据这类学生的需求来组织教学,老师更倾向于针对其他大部分阅读能力或低于同年级水平的学生来设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