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吹之下,创业浪潮席卷了无数的青年学子趋之若鹜,为之疯狂为之死亡,每十个人创业就有九个人是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这种浮躁使得我们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不淡定,而不淡定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蓝瘦、香菇。
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一个idea就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拿到投资的年代已经过去,资本市场开始变得谨慎,于是创投节目一个个地出现了,一个个叫嚣着要“改变世界”的项目一次次地夺人眼球。
我们看到了许多创业者的兵败如山倒,看到了创业浪潮之后留下的一片哀鸿遍野,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多,还有那么多人愿意投身于创业之中?因为,他们太想成功。
在我所在的创业孵化器里,那是个联合办公空间,好的情况下有七八个团队,而今寥寥无几仅剩一两家,有的升级了去其他地方,有的惨败落幕回归老家,一年来,前前后后将近三十家的创业团队,生生死死,就这么在我眼前上演着。
我并不喜欢 90后创业者 这个标签,因为我一直认为评估一个创业项目,不应该看创业者的生理年龄,更不应该鼓吹这种生理年龄下的创业者,而是应该看该创业者的经验年龄,后者才是直接决定一个创业者的项目是否能够起得来。 经验年龄是什么?就是这个人在这个领域做了多少自身的知识沉淀和相关资源的积累。
每个人都注定有其一生所要走的路,而这条路不应该在这种浮躁的环境下所迷失,一旦迷失,我们所走的并非我们所真实想要走的道路,而是歧路。创业永远只属于少数人的事情,大多数人还是回归到原有轨道上,该干嘛干嘛。
我很喜欢《中国合伙人》成东青说的一句话:有些事情停下来,才能看得更清楚。
我也从来不相信终日奔波的人能有时间静下来思考人生,思考未来,因为陷于忙碌之中的人是不可能做好战略布局的,这时候就会被自我制造的假象所迷惑,从而换来悲哀的结局不可自拔。
在“岭南会'看到这么一段话: 大众创业,是一种儿戏,更是一种胡闹。创业的不应该是这群未出学堂的年轻学子,创业不是空有激情便能搞定一切,创业是走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选择,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
创业是一件厚积薄发的事情,年轻还是要多学习,少看36kr,少看创业课,多学学实际的技能,比如写代码,比如学设计,比如做产品。 最大的骗子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改变别人,却拒绝改变自己。
以前,我也是爱慕虚荣的,到后来,我不这么想了,我总结一句话描述自己:一个面向公共空间的思考者、实践者与表达者。我想,这才是知道生活真相之后却依然热爱生活的真实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