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打破一切常规——《1984》读书笔记三

阅读时长:1小时30分钟

阅读内容:第十六章至第二十八章(157页至228页)

章节名:谎言变成了真相、获此自由、胜利牌咖啡、开出大奖的彩票、资产阶级的走狗、真正的古董、胜利牌杜松子酒、摔断骨头、老地方、我真实的样子、碰碰运气、藏身地、她的性欲

《1984》

鲁迅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吃人的社会,人的麻木和奴性。而如今读《1984》这本小说,也有同样的感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书中作者通过诸多笔触,以温斯顿的视角给读者们讲述极权主义封锁和造假的全面及可怕,人们只能在惩戒叛徒中找到一些乐趣,这给人以更加强烈的压抑和窒息感。

在这个极权社会里,发自真情实感的性爱也是不被允许的,这从文章多处都可以看出来:

初遇朱丽亚:

她看上去是个大胆的姑娘,大约二十七岁,长着一头浓密的黑发,脸上有点雀斑,行动敏捷,像个运动员。一条窄窄的红色腰带——青年反性团的标志——在她工装的腰上绕了好几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她臀部的线条。

温斯顿第一眼就不喜欢她。几乎所有女人他都不喜欢,特别是年轻漂亮的。女人——尤其是年轻女人——往往是党最狂热的追随者,她们把口号挂在嘴边,还充当业余间谍,能嗅出任何非正统的思想。

所以温斯顿从第一眼看到她就不喜欢她。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温斯顿是一个对情爱极其渴望的单身,我们很难想到其实他有老婆——凯瑟琳。也正是这个老婆让他更加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真正女人。

她常常闭着眼躺在床上,既不反抗,也不合作,而只是服从。这非常令人尴尬,而且,时间长了让人受不了。但是即使这样,他也可以忍受,只要她同意禁欲。但奇怪的是,凯瑟琳居然拒绝了。她说,她们必须尽可能生一个孩子。所以这一幕持续上演着,只要有可能就每周一次,很有规律。她甚至早晨会提醒他,好像那是晚上必须要做而不能忘记的一件事。她给它起了两个名字。一个是“生个孩子”,另一个是“我们对党的义务”:没错,她真的是这么说的。

甚至为了解决人的最基本的性爱欲望,他不惜冒着叛党被抓的风险去贫民区嫖妓,可嫖妓对象却让他回忆起来都会作呕——一个没有了牙的五十多岁的老女人,即便如此,他依旧选择和她干了那件事……

对于极权社会来说,他们真正要控制的并不是爱,而是爱带来的欢愉感,因为这会让人们被本能驱动变得不可控制。

真正的敌人与其说是爱,还不如说是情欲,无论在婚内还是婚外。所有党员之间的婚姻都必须经一个专门委员会批准,虽然这个委员会从来没有清楚交代过它的原则,但是如果一对男女看上去相互吸引,他们的申请一定会被拒绝。婚姻唯一被认可的目的就是生儿育女,为党服务。

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温斯顿还是和朱丽亚产生了情爱,对,情爱,不是爱情!但也许这么说并不公平。因为对朱丽亚来说她很确定自己爱温斯顿。但即使性爱体验很美妙,对温斯顿来说,这更多地是为了表达对极权社会的反叛,喧嚣自己内心积压已久的不满和痛苦。

他想要的甚至不仅是被爱,而是摧毁美德铸成的铜墙铁壁,哪怕一生只有一次。成功的性行为就是反叛。欲望就是思想犯罪。

与朱丽亚发生关系时:

她站着看了他一会儿,然后开始去摸工装裤的拉链。没错!几乎和他梦里的一样。几乎和他想象的一样迅速,她脱掉衣服仍在一边,那优美的动作可以把整个文明摧毁殆尽。

他的心狂跳起来,她干过几十次:他希望那是上百次——上千次。任何意味着堕落的东西都使他充满了狂野的希望。谁知道呢,也许党的外表之下已经腐烂了,对奋斗和克己的崇拜只是罪恶的伪装。他要让他们所有人都染上麻风病或者梅毒,要是那样就好了!任何腐化、削弱、拖垮他们的事他都乐意!

读到这里你还能说主人公温斯顿在意的是事情的真与假吗?我想可能真与假对他来说意义根本不重要,因为就如他所思考的即使推翻了现在的虚假,到来的可能还是虚假,何况自己都分不清何为真何为假。甚至他抵触的可能只是自己的思想不能表现、自己的原始欲望不能满足罢了。

那作者乔治·奥威尔到底想通过这本小说提醒我们什么呢?

我想我们不能简单思考社会是否存在篡改和虚假,因为那样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庸人自扰罢了。

我们更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待一切,否则我们会直接用“泯灭人性”四个字作为这段结论。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我们很难置身其中思考问题,但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设定条件,尽可能感受当时的社会状况:

1、党员和无产者的物资极度匮乏;

2、大家必须相信老大哥的指示英明,没有任何错误,崇拜之风极高;

3、与当时老大哥、政府宣扬的思想、行为不符的视为叛党,身边的电幕和亲人随时可能为了做英雄出卖自己;

4、发自真心的性爱是坚决不被允许的。

带着这样的条件,我们重新回顾主人公温斯顿所在的极权社会。便可以发现小说中其实存在三类人群:

第一类——拥护者,一群麻木的人们或者说“更理性”的人们,积极努力生活,希望得到表彰,成为英雄。认为跟随老大哥的步伐是绝对正确的,为此骄傲,比如文中的主人老婆凯瑟琳、同事帕森斯、塞姆等;

第二类——反叛者,想改变一切却又没有勇气跳出来的群体,他们一直矛盾着。自己厌恶当下的社会,却也不知不觉用着社会的规则去审视一切;他们有着双重思想、既自豪于自己所做工作的出色,又痛苦自己工作的无意义感;想改变一切,却又把希望寄托于他人;比如文中的主人公温斯顿;

第三类——逃避者,厌恶规则,却游走于规则之上,看似极其尽心的为政府做事,其实已经突破了规则无数次——从黑市买纯巧克力、几十次性爱经历,如朱丽亚;

她花了大量时间参加讲座和游行,为青年反性团发材料,为仇恨周准备旗帜,为节约运动筹集捐款,以及诸如此类的活动。这很值得,她说:这是伪装。如果你遵守小的规定就可以违反大的规定。她甚至劝温斯顿抽出一个晚上参加业余军火生产,那是一些积极党员志愿发起的活动。

她似乎认为,“他们”想剥夺你的乐趣,就像你想逃避逮捕一样自然。她恨党,而且用最粗俗的语言说出来,但她对党却没有任何总体的批判。除非党触及到了她的个人生活,否则她对党的教条不感兴趣。他发现她从来不用新话的词语,除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那些。她从没听说过兄弟会,也不相信它的存在。任何有组织的反党行为在她看来都很愚蠢,是注定要失败的。聪明的做法是破坏规则,同时又保全自己。他隐约地向,年轻一年中还有多少像她这样的人——他们在革命以后的世界中长大,党对他们而言就像天一样无法改变,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不知道,他们不反抗党的权威,只是逃避它,就像兔子躲避狗一样。

这么看来三类人群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只是在自我角度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罢了。德国!突然这个国家进入了我的闹钟,法西斯纳粹的整体环境不就类似《1984》这个极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嘛,即便在那样惨无人道的屠杀中,其实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泯灭人性,更多的是在集体中变成了无意识的个体,做了更利于自己的选择罢了,甚至不用思考的随波逐流。

但我却认为德国是伟大的,伟大在于他们战败后真正开始反思,不但正视历史,向全世界人民忏悔,还在自己国家进行悼念活动。甚至从孩童教育入手,带领学生认识纳粹的本质:经常就“为什么许多德国人看到迫害犹太人而不出来阻止?”“我们是否要为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容忍纳粹的罪恶?”“假如一个政府是建立在非法的基础上,那么作为个人该如何对待?”等等类似题目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思考。

他们能够这么做是因为看到了问题本质,我想这其实也是作者乔治奥维尔真正想提醒我们的:当我们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时,我们其实在都在导致社会的变差。博弈这个词在今天说来并不陌生。最著名的博弈论就是囚徒困境——假设有两个罪犯被抓了起来,在他们完全不能交流的情况下,如果双方都拒绝坦白,会被双双释放;如果双方都供出对方,则各自入狱5年;如果一方供出,另一方拒绝,则被供出一方被判处10年;

我们从理性角度看双方一定会选择拒绝坦白,这样都能释放是最好的结果。但从实际角度出发,因为不能进行交流,作为个体的个人会担心对方出卖自己,于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双方都会选择供出对方,从而使得双方的结果其实并不好。

我们社会就如这样的博弈,只是可能更加复杂!我们不妨尝试把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形态想成一个博弈问题。这么看来每个人都在做着遵从集体意识和打破集体意识的选择。这个选择本身就是博弈,如果大家都遵从,放弃自己的思想意识,就如小说《1984》的大多数人,受益者是统治者老大哥。但如果大多数人遵从,个别人违反,个别人可能会有很不好的结果,如《1984》里面被处理;但如果全都站起来打破规则,那么统治者就会遇到真正危机,我想这也是温斯顿认为希望在无产者的一个原因吧。

《1984》里的温斯顿,他既在帮忙维系这个体系的运转,却也是受害者之一。这种结果其实是每个人在选择时如果都只从自己角度出发权衡利弊,那从全社会发展角度看一定是最差的

我们从小被教导做听话孩子。是啊,听话意味着遵守规则,家长、老师管理容易。小时遵守家庭规则,长大遵守社会规则。在一切基本不变的环境里,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保障——普通、平安的过完一生;而如果每个人都有勇气打破规则,结果便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有勇气舍弃自我算计,从更大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一切常规!这么来看消极抵抗、逾越规则可能倒是一种明智的方式,所以小说中第三类人群随着时间发展,有可能会推动极权社会的改变。

回顾眼前当下快速变化的社会,博弈条件发生了变化,危险与安全置换了,甚至混淆了。所以在当下社会墨守陈规会让我们被时代变化淘汰,我们更需要有勇气打破看到的一切常规!这个突破带给个人的不仅是结果的不可预测,更有当下舆论的压力、意识形态的束缚等。但也只有打破常规,才能在变化、危机中寻求新的机会!

就如丘吉尔所说“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而到底是危险还是机遇就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打破常规的选择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想读《1984》已经很久了,读完后也想了很久…… 《1984》是一篇关于社会和政治的预言,乔治·奥威尔借书表现了对...
    尤心培阅读 1,843评论 0 1
  • 乌托邦一词最早提出的人是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后空想社会主义创造人托马斯...
    子淵_1c9c阅读 1,573评论 2 4
  • 第一次读《1984》时完全被这本书的内容所震惊,继而就是感到恐怖,庆幸自己没有活在那样一个世界。读完之后不由得感叹...
    月下夜想阅读 667评论 6 8
  •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这本书属于政治寓言小说,本以为是科幻类的,看了以后,才知道作者在当时的时代思想是那么的超...
    慢半拍2012阅读 1,095评论 0 0
  • 渐变的面目拼图要我怎么拼? 我是疲乏了还是投降了? 不是不允许自己坠落, 我没有滴水不进的保护膜。 就是害怕变得面...
    闷热当乘凉阅读 4,233评论 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