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9梁惠王章句下5-2》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乙未月丙辰日,六月三十,2016年8月2日星期二。
孟子把文王治理岐地的政策举措讲解给齐宣王,齐宣王赞叹说:"这话说得真好啊,真可谓治国良策啊!"
孟子说:"闻善贵于能行,既然您认为这样好,为什么不实施呢?"
说到"闻善贵于能行",太难了。就当下而言,把《论语》、《孟子》当成知识学习的人很多。上学时,整个儿氛围就是把《论语》当成知识了,无论是教的还是学的,没一个是有心的。我说的是恭敬心、敬畏心。
台上台下,老师学生。
两相对读,一路货色。
那时学《论语》还考试,挣分数,能背的就是学霸。就是这样一种整体性氛围。那时候还喂我吃"中心思想",挑一些预设好的、揭露封建统治阶层的篇章,比如《季氏将伐颛臾》,把这叫做"批判"。批判这个词冤死了。批判是人类思想无与伦比的勇气与决心,是推动人类文明的精神力量。批判不是站在当下,以当下的观念发出的批评,更不是简单的否定。所以说,这么学上几篇《论语》没用。不仅没有收获学养,反而增加了浅薄的傲慢心理:"《论语》啊,我学过。"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什么意思呢?做人就当照着这四条做。这里面有什么"知识点"呢!直条条的照做,不需要讲解,不需要废话,照着做!讲了一堆东西,做了没有呢?没做,讲那么多就是自欺欺人。学《孟子》,用了没有呢?起了同情心吗?扩大同情心了吗?填充同情心了吗?一句话,用了吗?没用,就是自欺欺人。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齐宣王说:"我不是不想做,但我天生有一个毛病,我爱财。我爱财,所以取民无制,实行王政恐怕有困难。"
持戒需要一万倍的努力,破戒只需要一个理由。但凡开了后门,前面关得再严实都是假的。
去城隍庙上香,有一句敬香的咒语,起头是"常清常静至圣天尊"。道教还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只有591字,妙极了。过去一则没有留意,二则不曾用心,好像它是它,我是我,对面不相识。忽而觉出"常清常静"的味道,妙处全在这个"清"字上面。经年静坐,全因未悟得这个"清"字,静的功夫都不算数了。怎么讲呢?静自己本身不是目的。静是为清。惟有清能够给予静以意义。有静无淸,虽静没用。静只是一种境界,但不是目的,甚至不是作用。当它独立存在的时候并不能成为境界,惟有与清相联系,而后静能成境。
由此拓展出去,在两个应用领域涉及到"清":
1,一个人的格局,首看清浊。清则贵,杂则贱。
2,辨人之正邪,观其清浊。淸不一定正,浊必邪。
最后,就我个人实践而言,有清的意思在,持戒不难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决定其意义。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爱财,《诗经》上说:‘粮食真多,外有囤,内满仓;还包裹着干粮,装满橐(音托),装满囊。人民安集,国威扬发。箭上弦,弓开张,其他武器都上场,浩浩荡荡向前行。’因此留在家里的有积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率领军队前进。王如果爱财,能跟百姓一道,那对于实行王道,又有什么困难的呢?"
公刘是后稷的曾孙,他处在西戎之间,国势微弱,后来他力行富民之政,他的百姓很快富裕起来,田地里有屯粮,仓库里有堆积满仓。他宁愿迁都,也不愿人民为他打仗,这才有了迁都的这首诗。
王道是什么?王道不是牛逼哄哄不可一世,王道是不管有实力没实力,理念就一个:人本身就是目的。既不讲功绩也不讲慈善,只讲一条:人本身就是目的。
换到今天,王道也一样:不管有钱没钱,不管个体私营还是世界500强,使命就一条:人本身就是目的。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