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吗?
好像不是,还是要看别人脸色的。
一直标榜放荡不羁爱自由如我们,为什么要屈服?
事实上,我羞愧,因为细想起来,察言观色已经在我大脑的快系统中,形成了一个惯常行为,想想与你的衣食住行产生有效连接的人,有哪一个是你能逃避的了的?
在家看父母兄弟的脸色,讲话不能太过随意了,指不定哪句话,哪个表情,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举一个相当真实的例子,每次我打电话回家都避免大笑,因为我妈总是认为我这样大笑显得特别傻,虽然说父母是至亲,可以撒娇任性,但是不讨人高兴的行为,自己自发的就避免去做了。
记得在大学毕业后,第一年工作,一个同事刚一脸不爽的从领导办公室出来的时候,我还傻不拉叽往里冲,那被骂是必然啊!
从此以后,发誓再也不干这种事儿。
1.Why?
昨天晚上,参加拆书活动,拆的正好是《学会回答》。
回答一个问题说难也不难,但就是有很多人,脱口而出的答案,不是掉进职场陷阱,就是自己悔不当初。
所以要想回答一个问题,就一定要分析提问者的问题背后的主要意图,情绪上的、语言上的、时间节点上的,真是千人千面,细思恐极啊!
拆书过程中,小伙伴们都相当积极,如果没有拆书老师在场,恐怕房顶要保不住,不说那些从事心理学职业的大神,在他们面前,感觉连遮羞布都是透明的,几个刚读大二的学生的脑洞逻辑,已堪比职场老司机。
尤其是在分析提问者的友善程度和问题难度上,细分之多,要考虑之全面,已感觉生无可恋,人心复杂,没有想到如此复杂啊!
书中对提问者的友善程度和问题的难度做了一个坐标分析:常规性提问、表扬倾向的提问、批评倾向的提问、提问者回答或补充回答。
这四种情况都是处在正数象限之内的,常规性提问,还比较好回答,知道就说,不知道就赶紧求教,那批评倾向和表扬倾向提问,基本可以不需要回答,要么一脸愧疚要么一脸灿烂就好啦!
2.What?
但是这个提问者明知答案,却还是要向你提问,意义可就大了去了。
或考验,或确认,或情景过渡,或就是一句废话,个中巧妙,还需要搭配一个问题,是否天时地利人和!
于爱情,男票女票明知故问,那你要小心了,这种问题绝对不能逃避,而且要面部看似随意,嘴上正面回答就对了,不然很有可能变成,"XXX,你什么意思啊?","XXX,你是不是一直在骗我?"后续处理不好的话,又啃狗粮了。
于工作,领导或者同事间的明知故问,这个你要谨慎回答了,因为紧接着的第二个问题,极有可能是个你无法拒绝的坑?
比如说同事看着你正在收拾东西,准备下班的样子,问你"小X啊,今天有约啊?"
千万别笑着说"啊,没有,约啥!"
因为同事的下一句,可能是"那我这有个活儿,可能忙不完,你帮帮我呗!"
会把你打的一愣一愣的,想拒绝吧,你刚刚都说没有约会了,再临时想一个借口为时已晚。
再说领导笑着问,"小X啊,最近工作怎么样?"
这种问题,需要回答吗?这个时候,就对着领导微微一笑,杵在那,等着领导的下一个问题就好了。
其实这种提问者知道答案,故意而为之的问题,在友善程度处于正数的情况下,还是比较容易处理的,给回答者造成的压力状况也不会很大,当然如果心思细腻的人,估计还是要纠结到半夜的,还是要想开一点儿!
3.还是what?
但其实接下来才是重点。
我个人认为,这个坐标只有一个象限是不合理的,虽然问题的难度上讲负无穷就没意思了,但是负面情绪的领导比比皆是啊!
我工作第一年的岗位是做业务员,感觉那一年就是诚惶诚恐的渡过,因为自己随时有可能被骂成孙子。
不过正经儿的说,那时候初出茅庐,想法太嫩,给领导制造了很多麻烦,但是咄咄逼人充满负面情绪的问题,是不一定会让人反思和进步的,这种以类似于师徒关系的交流方式,至少对于我这种性格可能不适用。
每每被领导声色俱厉,我的应对方式就是,双手交握,低头,等待被训,就像一个小学生一样。
在这样的暴力的情绪面前,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只有用沉默代替说话,因为你越说话就越可能激怒领导。
当然前提是你要很有忍耐力,如果你内心脆弱,无法承受的话,劝你趁早跳离这种环境。
但是这也跟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关,想在这个公司留多久,想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怎样的提高,现在也不像父辈那个时代了,进一个国企,领一辈子饭票。
而且听古典老师讲:一个中关村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年,整个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是40年,世界1000强则是30年。
现在一个企业,哪怕是国企有没有可能活得过你的职业寿命,还是两说。
如果你是一个开放的心态,大可以试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直接走开,远离这种暴力情绪。
人跟人的距离就是这样相互拉扯的,你弱一点儿,他就强一点儿,不可能有平等,在爱情友情中同样适用。
4.How?
其实,听完这场主题的拆书,自己心里并不是很开心,因为突然间觉得人际关系复杂到令人烦躁,感觉原本可以用来提升自身能力的时间,却要花在学习"勾心斗角"上,实在是有些无力。
但其实我如此说,是鼠目寸光了,人际关系是门绝对的大学问,如果不去了解人,也不会了解自己,更不会了解社会,那要如何了解自己在其中的价值呢?
其实这些思考与分析的过程,看似复杂,需要时间去消化,我们还是有可能让这些东西融入到意识里的。
之前读《思考的快与慢》,现在才明白,我们生活中工作中,所有的高效都是由大脑中那个快系统来完成的,比如通过直觉、经验、经历,就像我们从小就知道看爸妈脸色要糖吃。
所以我们如果把刚刚学到的分析过程,通过大脑中的快系统来完成,变成一种方便应用的潜意识行为。
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来实践:
1.引入外部意见
如果你真的遇到相处问题,不要独自纠结,可以咨询一下同事、朋友,但是千万不要只是发泄,一味的抱怨,听听别人的意见,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才是正题,旁观者清,这四个字可不是糊弄人。
2.误判清单
自己制作一份误判清单,说白了,就是把你曾经掉进去的坑,给一个一个记下来,放在办公桌容易看到的位置,闲暇时拿来看一看。
变成"心机"人,就靠这两步啦!不过还是慎做提问者,可怕,又可怜!
我是夏露露。
一个生活在北京的90后女纸!
既然来了,就留下你的“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