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郭柯开始用镜头记录这些老人的故事。那时中国公开身份的幸存者仅存32人,他将纪录片命名为《三十二》。
2014年,郭柯启动自己第二部纪录片的拍摄。摄制团队30多人,经历了11996公里的跋涉、5733公里的飞行、32海里的轮渡以及11种语言、9位当地人的翻译后,在29个拍摄地,拍全了幸存者。这一年,《三十二》变成了《二十二》。
昨天得知《二十二》上映,今早打开某软件准备订票,发现午间场次主坐席几乎全满,意外。临近中午,我决定自己去看这部可能“过度”悲伤的电影,准备厚厚一叠纸,义无反顾地冲到电影院。另一个意外,部分已售坐位从头至尾空着。
看完电影我写了一条微信:不要因为可怜,坐在电影院看她们的故事。她们不过是我们身边的老人,有喜有悲、有生有死。《二十二》传达的不是控诉、悲伤,而是无奈、反省。
1.由衷叫一声奶奶。
首先,也是最重要,澄清一件事。她们不叫“慰安妇”,“慰安妇”是日本人给她们冠上的名字,民间志愿者称呼她们为“被强迫做‘慰安妇’的受害者”,我更想听大家由衷的叫一声——奶奶!
是的,奶奶!请放下有色眼镜,平淡的看待她们。
剧中一个片段,一个女孩探访已经去世的独居山顶奶奶的空房子,听奶奶的晚辈讲起奶奶走的那天,一病不起,就再也起不来。当时镜头给出对话人的背面,女孩耸动肩膀,低头失声痛哭。
她自述,常来探望几位奶奶,其中特别关照这位独居奶奶。奶奶很乐观,没感觉她“特殊”,就像自己的奶奶一样,每次来,留她吃饭、夜宿。
甚至一次,她拿了一本日本二战老兵的书给她看,她扑哧笑了,说日本鬼子老了,连胡子都没有了。在奶奶的记忆中,鬼子都留着胡须。
奶奶的反应出乎她的预料,对伤害自己的人难道不是一辈子的恨么?奶奶没有,一笑置之。
感动女孩说的一句话:“奶奶丝毫没有在意,我是日本留学生这件事。”
那一刻,我的心被刺到,想起曾看过某部电影,一个被害者已经忘记过去,努力开始新生活,律师却因为一己私利胁迫受害者继续起诉,将刚“脱离苦海”的受害者推回原位。
不终日怨恨,但一刻不忘。走不出历史的是我们,而不是她们。
2.吃下的饭,滴落的雨,抹不去的记忆
与城市生活不同,这些奶奶大多生活清贫,最好的状态是住着旧屋,子女陪伴。
只要活着,落不下一日三餐。生活好的奶奶,有亲人疼,好吃的一定留她一份,偶尔还可以玩牌,小赌几把。
生活差的独居奶奶,一个月30元补贴,勉强温饱,做饭、洗衣、照顾自己,不知道明天的明天在哪里。
同样是一餐饭,生活好的奶奶身边围了一圈人,热热闹闹有家样,生活差的奶奶一人食,端着菜和饭,坐在那闷头吃,房间安静得听见舌头卷动米饭的声音。
还有雨,在记录了已故奶奶后,镜头摇向窗外瓢泼大雨,似有意冲洗曾经的悲伤,却无奈阻挡在屋顶的瓦片上,顺着沿边入柱溅落。
当然,还有记忆。所有老人面对过去,无一例外选择沉默。她们顾虑太多了。如其中一位奶奶说的,自己走了无所谓,还有孩子们呢,让她怎么说得出口。
一些断断续续的诉说,大多终止在奶奶的痛苦中,她们纷纷撑开形同枯槁的手臂,摇晃着:“不说了,不说了,记不清了!”
感谢导演在奶奶们哽咽的时候,镜头戛然而止。感谢即便影片平淡如水,也不会强迫奶奶们重述往事。
“我只是告诉大家,她们晚年过着怎样的生活,”导演郭柯说,“我不是做史料调查的,我觉得我们拍片子需要有一种情感在里面,这种情感是应该给予她们的。”
这正是这部素片打动我的地方,只陈述,不评说。
3.是平庸,还是你看不懂?
承认吧,大家对奶奶们的经历避之不及。很多人说:“我不忍面对那段历史,太悲伤。”这何尝不是一个借口。
整部电影用白描的手法,如实记录了奶奶们的衣食住行。镜头缓慢深邃,背景悠远深长。有奶奶听到雷声的颤抖,有奶奶赴亲人坟头拔草的无奈,有奶奶躺在床上扇蚊子,还有奶奶躺在病床上打吊瓶。
只记录,没旁白。
节奏奇慢,如同一个懂事的孩子,拉着奶奶的手说,慢点,再慢点,等等,再等等。
豆瓣有人评论:看完片子我甚至是有些愤怒的,愤怒成片辜负了这深重的题材。实质内容大概只有五十分钟的题量非要拖长到两个小时,导致结构非常松散,插入了大量漫无目的的镜头使原本打动人心的题材变得苍白无力。
我想问,是电影平庸,还是你根本没看懂?
你希望的深重的题材应该拍成什么样子?
你觉得原本打动人心的题材应该如何表述?
你认为奶奶们现在除了面对一日三餐、太阳东升西落等,还能面对什么?
现实就是这样冗长、无聊、令人窒息、不可思议。一群迟暮的老人,像一盏盏老旧的灯泡,等待熄灭的那一天。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所以,请收回你对沉重、本应打动人心的题材的假想。如同导演所言,拍摄《二十二》最困难的不是跟老人的生命赛跑,不是资金问题,而是摄影团队该以什么身份去面对她们,怎么提问,怎么跟她们相处。
最难的是放下目的性,去肯定老人,去做一些看似非常无聊的事情,每天陪着她聊天,看看她扫地,去拍一些她的日常。
4.不打扰,就是最大的尊重
片中志愿者的陈述带给我很多思考。
一位韩国志愿者,除了免费帮助奶奶拍摄照片以外,还募集资金帮奶奶装修了漏雨的房子。
一位80年代开始帮助奶奶的教师自述,那段历史对奶奶们是伤害、耻辱。他曾天真的以为可以帮奶奶们争取日本政府的赔款和道歉,如果知道三十年后的现状,不如不去打扰她们。他曾拜访的120多位老人现在余下12位在世。
他这番话背后隐藏了难言之隐。在相对封闭的村落,从捕风捉影,到电视曝光反扑回来的议论纷纷,奶奶们承受了太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影片开头引入一位奶奶的出殡仪式,介绍来宾中,也包括拍摄团队,影片中途拍摄遇到了同行记者,影片结束,镜头拉回开头出殡仪式的后半部分,用特写拍摄了另一位正在录像的摄影师。
也许是我误解,我感觉导演在用镜头提醒媒体同行——少打扰,多帮扶,还奶奶们平静的生活。
最喜欢其中一位奶奶喂养猫咪的情节。儿媳说,奶奶宁肯自己不吃饭,也要先喂养猫猫。偶尔天好,孩子们出来玩了,她也会煮点好吃的东西送给孩子们,孩子们围着她“老奶奶,老奶奶”的叫,她挺幸福的。
还有一位奶奶逃离日本人囚禁后,嫁了一个好男人。老公对她很好,一辈子没有打骂。晚年中风不能动弹,奶奶一口饭一口饭喂给他吃,让他放心,直到伺候他离开。
还有一位奶奶身体做病,怕冷,冬天寒冷刺骨,几乎出不了门。她说自己费了,不中用了。养女不离不弃,陪在身边,坚定的说,不管她是谁,她把我养大,我要对她好,好好照顾她!
即便是在养老院的奶奶,也有人伺候一日三餐,饭后拖着凳子晒太阳、望光景,规律、无趣。
让我想起昨天看到的一句话,是否要逼人弃了甲,亮出疤,不堪的根源在心涯。
让她们不被打扰的安度晚年,是最大的尊重。
关注一些数字:
仅中国,在1932年到1945年间,被日军在二战期间蹂躏的女性,人数是20万。
到了2012年,公开资料显示,幸存的慰安妇只剩32人,
至今,中国内地慰安妇幸存者仅剩15人。
“如果我们再不看她们一眼,她们就像被一场雪覆盖的山野,默默隐去。”导演郭柯如实说。
请珍惜仅有的三天上线档期,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即便不能观看,也可以捐献一张电影票,如同今早空着的座位一样,尽一份心。
所有票房收入将无偿捐献给奶奶们。
我们来得太晚,她们走得太快。
请记住这段历史,请祝福各位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