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鹤堂易学/原创
《论语丶阳货篇》记载了这样一则对问:
孔子的弟子宰我问孔子道:“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一年就足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师父,我说的对吗?”
孔子说:“父母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
宰我答道:“心安。”
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
宰我出去后,孔子愤恨地对其他弟子道:“宰我,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
在此提到了“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的观点。
《史记·礼书》记载:“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
所谓礼乐,礼,源自祭奠天神特定的行为准则,是文明核心内涵。包括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等层面。乐,源自上古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周王朝则进一步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创制了文明规范,用以统治需要。
周王朝统治阶级可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阶层,每一个阶层在礼乐制度上都有规定。
如《论语·八佾篇》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所以,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
这就是“礼崩乐坏”这个成语的由来。
那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起点事件又是什么呢?
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封异母弟王子友于郑地(今陕西渭南市华县东),
王子友于是以郑为氏,易名郑友,是为郑桓公,由此郑国建立。
周宣王去世后,周宣王的儿子、郑桓公的侄子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
周幽王任命叔父郑桓公担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郑桓公在司徒任上,对周民和协安抚,赢得周民的欢心。
周幽王无道,每天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并重用奸臣,宠幸妃子褒姒,甚至废黜王后申后、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母子为王后和太子,太子姬宜臼逃奔申国,找他姥爷申侯去了。因此百姓怨愤,诸侯们亦有叛离之心。
郑桓公见周幽王一意孤行,料到国家终将再起祸患,自己只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请求向东迁移百姓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得到周幽王同意,因此郑桓公便有了立郑国的基础。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因周幽王废黜自己的女儿王后申后、外孙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母子为王后和太子之事,大为恼怒,于是联合鄫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犬戎攻陷首都镐京,杀死周幽王,并杀害身为司徒的郑桓公。
此时,太子姬宜臼身在姥爷申侯家,天下无君。郑国不可一日无主,在没有天子册封的前提下,郑国人共同拥立郑桓公的儿子郑掘突为国君,是为郑武公。
郑武公乘天下打乱,趁机吞并东西,迁都于郐,谓之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以荥阳为京城,设关于制邑。
与此同时,太子姬宜臼在姥爷申侯的带领下,与鲁、许等诸侯国共同拥立下继位,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怕重蹈他父亲的覆辙,为避犬戎之难,于是迁都到郑国所辖的洛邑,史称东周。
郑都荥阳,与首都洛邑邻近,由此郑武公独秉周政。
周平王姥爷申侯,为了笼络郑武公之心,又将另外一个女儿嫁给了郑武公。
申侯的女儿,姓姜,老公谥号为武,按照春秋时期叫法,她就叫“武姜”。
郑武公与武姜,生了一个儿子,因为难产,故取名“寤生”,是为郑庄公。
说到这里,有必要站在郑庄公的立场,简单捋一捋:
1、周宣王与郑桓公同辈,周幽王与郑武公同辈,周平王与郑庄公同辈。周平王叫申侯为姥爷,郑庄公也叫申侯为姥爷。周平王与郑庄公是同族堂兄弟,也是姨家表兄弟;
2、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是郑庄公的姥爷申侯杀的;现在堂表兄弟周平王与姥爷申侯关系密切;郑庄公的姥爷申侯、堂表兄弟周平王,都与郑国有仇。周平王的天子位,来路不正;
3、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不是周天子册封的;
4、首都洛邑在郑国范围内。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时,已经独秉周政,郑庄公更是承袭了卿士之爵。
郑庄公比起他的父亲郑武公,更是飞扬跋扈,身居卿士之爵,却多年不上朝。
现在郑国隐然已成为春秋第一大国,引起了周平王的猜忌。
为了牵制郑国,周平王利用郑庄公久不上朝的机会,欲提拔重用虢国君主忌父,以分郑庄公辅政之权。
虢公忌父哪敢趟这个浑水?再三辞谢,退归本国。
郑庄公闻之大笑,于是决心去会会这个同族堂兄弟、姨家表兄弟周平王。表示以退为进,愿意主动交出卿士之爵,退就藩封,以守臣节。
周平王哪敢得罪手握军权的郑庄公?于是主动与郑庄公交换人质,换取双方信任。随后太子狐被送入郑国,郑庄公则留下洛邑继续辅佐朝政。
天子主动与诸侯交互人质,君臣之分,至此尽废。
大家记住,这就是礼崩乐坏的起点。
不久,周平王郁郁而终。太子狐因悲痛过度,竟刚从郑国返回就跟随父亲去世了。
太子狐的侄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这位小主子刚刚继位,就立马削弱了郑庄公朝中的权力。
郑庄公岂是好惹之辈?为了给小周桓王一点儿颜色看看,郑庄公于是派人周都洛邑附近,以岁凶乏食为由,一夜之间将郊外的早稻收割一空,途中又将温邑境内的大麦、小麦满载而归。
周桓王大怒,欲兴兵问罪,辅政大臣周公黑肩列举郑国历代先王功勋,并表示郑庄公可能未必知道割禾之事,日后必定会来谢罪修好。
不料,郑庄公非但没有来谢罪,反而率军连续攻灭了戴、许等国,还假借王命,召集齐、鲁等国攻占了宋国两处城邑。
周桓王一怒之下,提拔虢国君主林父取代了郑庄公的辅政大臣地位,取消了其在朝中的一切待遇。
郑庄公心生怨念,更是连续五年不再朝贡。
忍无可忍的周桓王于是率领陈、蔡、虢、卫四国讨伐郑庄公,两军交战于繻葛(今河南许昌长葛东北),周军大败而归。
在此期间,周桓王的臂膀被郑国大将祝聃射中一箭。祝聃请求前去追赶,被郑庄公制止,当晚派人去周营去慰问负伤的周桓王。
繻葛一战,射散天威。天子讨伐诸侯,反被诸侯射伤,这使周天子的威风一落千丈,且从此周王室也再也没有能力对诸侯进行征讨了。
繻葛之战的一箭,不仅射伤了周天子,更射散了威严,射散了人心,从此礼崩乐坏,同时拉开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历史序幕。
直到赵魏韩三家分晋,三家士大夫僭越瓜分主子,却被周天子认可封为国君。并非三家破坏礼教,而是周天子本人破坏礼教。至此完全礼崩乐坏,礼教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