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些思维陷阱:从一件事来判断整个人的价值或能力。包括自己。
但往往闪现在头脑的第一个念头,是骗人的。等下用abcde模式去看。
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我朋友和我的对话,简称“怒其不争”吧。
友:亲爱的,我一直感觉到,你总是特别为别人着想,特别的善解人意,比如,刚才叨扰(陌生)工作人员的事,你竟然也如此的为对方着想,这挺好哒,但是什么时候你也想想自己呢
没别的意思,只是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在看到你每次都这样的时候,我竟然会有点生气,生气你怎么这么不想想自己!
我不知道旁观者作何感想,作何结论。
不妨放在一边,等下用来对比着玩。
工具如下:
A不好的事:朋友生气了,说我“连陌生人都要照顾到却不想想自己。”
B自动浮现的念头:哦,这样也能生气?可能她一门心思帮我促成事情,我却顾这顾那反而阻碍吧
C:念头的后果:“提神醒脑”,停下来认真对待。(仿佛自己多少有责任吧)
D:反驳:我替陌生人考虑出于自然,不觉得委屈或紧张。也对求助之事的结果心无波澜。所以这个怒其不争的生气啊……
E:成功反驳后的启发:清理情绪归属,重新连接更清澈更美好的关系。如图。
第二个例子。且叫它“学生不吃饭”
A.不好的事:两个平时事儿多的男生又比赛谁先中午饭后回教室,饭都不好好吃,之前的班规和教育没有进心里去。回教室也就玩了,不是为了补功课。
B,第一念头:这还得了,都不吃了成风气都饿着回家以为老师学校怎么他们了呢
C,念头的后果:紧张,生气,我说今晚饭前你们别吃任何东西。我和家长现在就说好!看看明天的午饭你们怎么吃!
插播a:第二天中午去看,他拿着个没啃完的鸡腿跑出来,被我堵住了。这都是什么习惯啊?吃完再离开位置!妈很好奇齐心协力这一出的效果,没想到还是“剧情不完美”,说在家从不这样的,而且也不挑食。
插播b:第一个念头:啊?家里举止好,这里乱七八糟,是在间接指向这是学校导致的吗?不合理啊!
插播c念头带来的后果:防御和紧张,疑惑。
D:反驳:这个不吃饭是个别现象,班级教育我是到位的。我女儿也是吃得很少的。想现在孩子普遍不缺吃,吃得杂又多倒是的。总体学生也没有体会过真正的饿,缺乏爱护粮食,体面行为的内在动机。
E:成功反驳后的启发:
接受事实和学生的自主权利。并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和顾虑是消除家校误会,认同自己。
所以我马上执行了,告诉一个关心此事的家长:
我沟通的目的很简单,一个是表明老师愿意关心学生,但大部分来说,学生只需要对选择的后果负责即可。 另一个是出自于我自己的需要,我希望我的班举止体面,我自己光荣,我们是一个集体。也请他体贴我一下。行为界限告知他就好,不必紧张,深究。因为从实际影响来说,他的行为对我是没有影响的,饿不饿也是他自己的感知和负责范围。
以上两个案例都出自于我自己的生活。
带着觉察和练习去生活。很多事情是可以有新的结局。
所以,不要相信第一个念头!
有兴趣的话,用ABCDE模式去搞一下脑子吧!
(梧桐叶照片源自小图伙伴: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