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的这本《疼痛与抚摸》,我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一气呵成地读完了。
读完以后心里有种莫名的感伤,时代的悲怆与戏剧性,命运的捉弄与无情,情感的坚定与摇摆,人性的可怜与可悲,……
让这一家三代女人承受着相似的疼痛,看似时代在发展,可人们始终无法逃脱逾越这张看似无形的大网,无论怎么挣脱都被网得死死的。
文学作品大概始终凌驾于现实之上,可却是收拢了时代的泛泛现实,集中刻画几个鲜活的人物来反映这个时代的特殊性,这篇小说的人物、对话、故事情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措辞造句都流露出一种名家风范。
虽然作者在21年前已经完稿,但今日读来,仍觉能启迪心灵发人深思。我常常觉得阅读让我游离在现实与书本中间,这种游离让我顷刻间就找到与书本人物相似的人物。
我有一个邻居我们都叫她大姑奶奶。
我高三那年她去世了,葬礼非常得厚重,唱戏演电影,无不彰显后人的孝顺,但她却仅仅因为摔断了腿在家里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日子。
记忆中的她,总是收拾得利索干净,满头的银发总是剪得整整齐齐,两边用小黑夹子认真细致地夹着。她常常跟我们讲那个时代的故事,怎样带着一家老小躲避日本鬼子的追赶,在那个时代孩子却是没少生,足足生了十一个,每生一个手指头就长一个蛇丁,最后十个手指全长了蛇丁,双手再也伸不直了,活下来大概有七个,最小的儿子送了人。
她早年守寡,一个人守着一堆孩子,可想生活多么不容易,可她却是极会打理自己的生活,虽然一直过着清心寡欲的独居生活,却是做得一手堪称一绝的咸菜,辣鱼腊肉,也是极其大方。儿孙小的时候带儿孙,到七八十的时候大概因为孤独,她常常从米坛里翻出一些糖果来,在午后屋外的台阶上倚墙而坐,我们几个小孩就坐在跟前,开始听她讲那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
她似乎遗忘了悲伤,那些个险境重生的情节却是趣味横生,她大概始终是孤独的,从一个儿子家再到另一个儿子家,独居却是常态,好多次我放学回来,总见她坐在台阶的椅子上,只是坐着,没有人陪她。
那么小年纪的我,始终无法渗透领悟这样的悲伤,直到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想到她,试着去捉摸她这一生,属于她的真正的欢愉大概就是亲人那不多的时日的陪伴吧,而她的疼痛,大概都是在静静的时候一个人去抚摸,最后参透生死,不再留恋。
当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不再时时面临生死饥寒的威胁,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大部分的我们依然觉得不堪重负不开心不快乐,疼痛于我们似乎是常态,于是我们还是抱怨这个社会。
我也常常忧伤离家得太远,不能在父母左右一同砥砺住岁月的无情,或许有些疼痛是与生俱来的,无法弥补无法缝合,只有在静静的时候一个人去抚摸,用喜欢的方式,用坚持的执拗,用始终的昂然,用无比的热情,……
我们终究只是凡夫俗子,是岁月流沙里那很小的一颗,自己无限放大的疼痛,却是时空里无法捕捉的一粒连肉眼都无法瞧见的细沙,所以还有什么无法逾越呢?还有什么值得耿耿于怀呢?
大概只是我们的心念而已。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如此,我们大概要感谢抚摸,这种抚摸往往能够梳理我们,负痛前行,却是在行进中找到快乐。
我们都要好好爱自己,感谢这个时代给我们一个窝,不会饿死不会冻死,还可以看书思想,这样很好。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