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来自于对自我的一种认知。在最初的时候,婴儿通过与母亲的互动,包括皮肤的接触,以及母亲的反应,婴儿认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从而认识到一个内在的“我”和外在的环境,最终建立一个自我认知。当这个自我认知建立完整后,他便不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支撑自己这种认知,这就是自信。
但如果早期的母婴关系不良会怎么样呢?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分别对两群小猪进行断奶的实验。科学家把小猪放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面,看哪种小猪谁最先走出密闭的房间,走到外面空旷的空间去。实验表明,刚出生三天就被迫与母亲分离,过早断奶的小猪,一直现在躲在的小屋里面,不敢走出去。而经过三个月才断奶,有充分时间跟妈妈进行互动的小猪,却能很快的走出密闭的空间,在外面更愉快的探索外在的空间。这个实验说明,良好的母婴关系会带来健康的自我认知,继而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带来足够的自信;母婴关系不良,像过早断奶的小猪,他们缺乏安全感,表现的比较胆小内向。因为他们经历过被抛弃的这种强烈的创伤,所以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完全没有安全感。
那没有安全感会怎么样呢?它与等待的关系是什么呢?在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延迟满足,那就是等待。在他的书里面也提到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个幼儿园里面的幼儿园里面的小孩被告知,他们可以立刻得到糖果,但是如果选择等到第二天,就能得到两倍的糖果。后续研究表明,能够等待的小孩有较高的情商以及在学业和工作上获得了较大的成就。
缺乏安全感的人心中充满恐惧,他不敢等待,必须死死抓住能给他带来安全感的东西,他只能时时刻刻的呆在安全感里面,不敢走出自己的安全区,或者是舒适区,不敢做一点的冒险。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他随时随地要抓住任何一切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所以他不能等待。他一点都不敢花钱做长线投资,也不敢等待,也不敢把自己交给别人。他必须看到安全,把自己放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他认为安全的地方。就像实验里的小商品,待在那个密闭的房间里,密闭的房间是妈妈子宫的象征。
所以我们看到没有安全感的人都是没有选择的。他们看到女的就扑上去,看到是份赚钱的工作就去做。在《庄子·秋水篇》里面,庄子讲到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这就是有安全感的人,他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能自觉的做出选择,而不是受自己的恐惧驱使,对生活妥协,对选择将就。这样,你就有了选择的能力。有安全感的人处处都是安全,他一直相信自己,相信别人,所以他有很大的耐心,他愿意等待。有了安全感,你就不会再害怕分离,因为你与自己同在。
先天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后天的安全感怎么得来?通过不断的经历,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不断的变化。这样,我们就不再把安全感寄托在外界,而是回归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因为一个稳定的自我认知是全部安全感的来源,他不会因为外界的质疑、否定而崩塌,他会坚定的表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