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周三) 多云 风有了秋的凉爽
小时候,幸福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老公经常讲起兄弟姊妹儿时的趣事。其中一件就是小姑子五六岁时,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小姑子把爸爸分给她的一小块新麦馒头一口塞嘴里,然后伸出手可怜兮兮地说:再给咱(当地话读zen)点儿吧。
于是,爸爸把本来想自己也尝一口的馒头递给了她。可是弟弟妹妹们不干了,直向她翻白眼。哥哥也奚落她。
她假装没看见、没听见,拿着馒头跑到院子找根小木板凳坐下慢慢品。边吃还故意吐舌头气哥哥和弟弟妹妹们。
这回,她没一口吞下,而是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啄着、嚼着,吃得是那样的甜蜜满足。
吃完了,边砸吧嘴儿边嘟嘟哝哝:什么时候能顿顿吃馒头,让我干啥都行。
她一直对爸妈分派干家务活有抵触,所以“让我干啥都行”,当时绝对发自肺腑。
老公家住农村,却是非农业户口。也就是说父母都是“吃国家粮”的,凭粮票领粮。
粮票每月供应几斤是有定数的。老公也记不清当时爸妈领多少粮票了,他只记得八十年代他高中毕业就工后,第一个月领了47斤粮票。那时已经比七十年代初翻了好几番。
粮票有细粮和粗粮分比。细粮占比少,粗粮占比多。1斤细粮可抵几斤粗粮。找婆婆求证,到底几斤连婆婆都忘了,呵呵。
细粮是指白面粉、大米等;粗粮是指黑面粉,也就是提取细粮后含麸皮的面粉,还有玉米面啥的。
老公父母两人的粮票和工资,在当时要供养两位老人、四个孩子、加他两口子一家八口人吃饭。
如果细粮不多,就换点粗粮。加上村子里亲戚朋友和邻居夏收秋收后救济一点地瓜玉米,一家人吃饱是不成问题,但顿顿有馒头绝对是奢求。
老公到现在都不乐意吃玉米饼子和地瓜干,说小时候吃得够够的。那时领的粮都应是陈米陈面,的确难吃。我们家当时也如此,我深有体会。
馒头大约每周蒸一锅,大都掺点黑面或玉米面。即使这样,每顿饭大家也就吃饱后掐一口解解馋。
那天吃的新麦馒头是姑姑送来给老人尝鲜的,直径也就十几公分吧?老人让全家分一分都尝尝。大家吃到口里有多少可想而知。
每当回想起那情形,小姑子都会不无感慨地说,那时真的觉得能美美吃上一顿新麦馒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连想都不敢想现在能过上这么想吃啥就有啥的生活。过去是想吃啥吃不到啥,现在是没有了馋得十分想吃的欲望。
是啊,我们小时候,虽然物质贫乏,但幸福却陪伴我们左右。
我还记得,当小舅舅给我“变戏法”,把地瓜干变成钙奶饼干。
我还记得,当三爹告诉我下大雨,平房上“结“了很多我爱吃的“棠梨”(山上的一种小野果,霜打后成熟,变成黑色,很甜);
我还记得,当小姨到市里搞副业路过我们的操场,叫我过去给我的小辫子扎上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我还记得,当我获推到县里发言却没有一条规定花色的裙子,爸爸下班回家就把包递给我让我自己看......
幸福就这么简简单单,每一个幸福的瞬间就这样在记忆里永恒。
加措活佛说,幸福的“福”字就是一件衣服一口田,简单到了极致。而我们的幸福其实就可以这样简单明了,吃得饱、穿得暖、睡得香、走得动。知足常乐,幸福永远。
长大了,简单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加措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中如是说。
人们常说,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感觉却降低了。这是因为人们心中的欲望越来越高,想要得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殊不知,依靠物质堆砌起来的幸福感受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能持久。随着物质的减少和变更,这种幸福感会大大地减少,随之而来的痛苦便会更加凶猛。
我以前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位闺友。本来在别人看来应当是很幸福的小日子,有房有车,老公高材生技术能力强,孩子争气考上了名牌大学,两边老人都健健康康无经济负担,自己又端着让人艳羡的铁饭碗,本应好端端的幸福生活,却让她自己的怨气“糟蹋”得烦恼无尽——
老公不争气,票子不够多,房子不够大,自己想干点事挣点外快没人支持......这日子在她口中简直没法过了。后来终于想通、放下,才忽然觉得,幸福其实一直都在,只是她没有去用心感受罢了。
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人如此,扪心自问这也包括我自己。
当年租房住的时候,觉得能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就好,哪怕只有一间。当真正拥有了套二房,又觉得太小、太旧,想要一栋又大又新的房子。如今有了大房子,又觉得能有一处别墅、一个小院就好了。
有想法、有愿望本身没错。这种想法、愿望可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一旦实现了,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可怕的是我们想要的太多,远超出自己及家人的能力。一旦难以实现,如果让怨气所缠绕,就会满心失落,满腹牢骚,觉得时运不济、他人无能不能满足你。这样不但会失去幸福感,还会让自己的生活一团糟。
懂得知足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不要把幸福定位在那些得不到的事物上,而让最简单的幸福从我们身边溜走。只有一个人感觉到满足的时候,才会身体轻松,内心从容。
长大了,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很复杂,但我们的心可以澄澈简单。我们的心澄澈简单了,幸福就会永远把我们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