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相互补充,能 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给学生的发展变化是任何一门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尽管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是想研究什么就可以研究什么, 想怎么 研究就可以怎样研究, 但比起学科课程来讲,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规定 的必学内容, 它的设计和实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 学生在 这个课程里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他们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而又 能研究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研究去探索, 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能彰显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特长和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的 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 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 学校课程应该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 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 而学 科课程以知识为中心, 学生可以获得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技能, 但在发 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方面则不能很好地满足 学生的需求。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可以为彰显和发展每一个学生个 性创造空间。
三、提高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由于学科课程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 即便现在也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了, 但由于受学科教学时间的限制, 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真正 放开手脚参与实践。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 开放性及自主性 给学生提供了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实践的机会, 学生既可以亲自动手制 作,也可以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 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 力、 与人交往与合作能力及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和 提高。
1.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乃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四、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 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都是在 课堂教学的环境中进行接受式的学习,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 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 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极端 处理,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书本知识的过程。这种 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 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它不仅不能促 进学生发展, 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 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 开放的学习环境,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更 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更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亲历亲为。在综合实 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式学习,即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调查、实验、制作、 设计、观察等方式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求结论。
五、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从学生自身的需要来看,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增长知识、 提高 能力的需要,而且也有发展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需要。长期 以来, 我国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脱离儿童生活和社会现实, 忽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 对学生的情感世界乃至整个精神 世界关注不够,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就好像打在科学知识上的补丁或 点缀物,突出表现在政治标语式、政治口号式的内容上,其结果不仅 不利于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目标, 反而导致了学生讲假话、 大话和空话 的不良品质。 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的课题,特别是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问题,如环境问题、社区发展 等。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发 现,使学生亲自获得对社会、对自然和对自我的认识和体验,这种认 识和体验是学生在课堂里、 在书本里不能获得的。 正是这种全新的认 识和体验,使学生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使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意志品质, 同时还 能激发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的兴趣, 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形成健康 进取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他人、 对社会的责任感。 而这种良好品德的获 得是建立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之上的, 而不是别人的灌输 所获得的,是任何说教所无法达到的。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不是权宜之计,而应着眼于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