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绘本“流动”起来绘本图文比较简单。容易读。速度快的孩子半天即可读完4-5本.但精美的绘本读物都价格不菲,每本都在二三十元,读物不足怎么办?
我在班级创建了“绘本漂流站”,把自己搜集的几百本绘本的目录发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读物,在目录上打钩,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自己喜爱的绘本读物的信息.比如上网搜索、问周围小伙伴等等。然后,把孩子们打过钩的书目搜集起来。根据不同的喜好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孩子为自己组取个好听的名字,各组分工合作购买自己喜欢的绘本故事。这样,每个孩子只需买2—3本.就可以凑齐一大类读本了。
如果一个班有50个学生.班级“绘本漂流站”就能有一百多本藏书。孩子们先在小组内交换阅读。过一段时间再组织各组间绘本“漂流”。
二、让绘本讨论“激烈”起来对于绘本阅读孩子兴趣浓.但容易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我每周都安排一节“绘本指导课”或“绘本研讨课”,阅读主题和指导方法“因书而异”。《我爸爸》《我妈妈》《爷爷一定有办法》这类“亲情类”绘本,就采取“阅读体验式”,让孩子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亲人的身影,体验父母家人最真最淳的爱;《小房子变大房子》《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这种“幽默可爱类”绘本.多采用“表演参与式”。让孩子们一起动手动脑、体验品析;随着孩子阅读量逐渐增大。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或主见,便可以采用“猜测质疑式”,让孩子们边读边猜、边猜边想,有的还可以进行“结局重构”,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如读美国“天才绘本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作品《向上跌了一跤》时,我就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猜想故事后面的情节。孩子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有些绘本的内涵、意蕴孩子们一时半会儿还难以理解。可以通过“情感内化式”在孩子们心灵埋下“希望的种子”,让这颗种子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而慢慢发芽。
三、让绘本余音“缭绕”起来
一本书读完不能随便扔到一边。好的绘本值得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体味。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把绘本阅读的感悟融会到日常生活中,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起来。
“5·12汶川大地震”后。孩子们对“生与死”的话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理解.我就带全班孩子阅读了美国绘本作家利奥巴斯卡利亚的《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是个关于生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的图画是一些精美的照片,配以文字解说,给人以真实感。
扉页上写着:“我从哪里来?我会去哪里?为什么要活着?死是怎么回事?一片叶子回答孩子所有关于生命的疑问。”是的.“生命永远都在,我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不会再回来了,但是生命会回来。”叶子所经历的四季,就如同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热血澎湃的青年。成熟老练的中年以及睿智淡定的老年。同样.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也都会不同。“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
“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为了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为了树阴、老人和孩子。为了秋天的色彩,为了四季,这些还不够吗?”原来活着就是这样简单而有意义。这样快乐而又有梦想和追求。这片叫“弗雷迪”的叶子的故事让我和我的孩子们回味无穷。
绘本阅读的推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对孩子产生潜在的、长远的影响。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以达观、宽容、真诚、快乐的心情引领孩子们读书。而不是为了阅读题得高分,阅读指导就能更贴近孩子的心灵,促进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
编辑:大咖绘本馆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