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激发人的积极主动性,参与感必须要强
具体说:就是这件事没有你不行!
“快来呀!快来呀!你不来我们就没办法开席了,就等你一个呢!”
听到这句话,你的感觉是不是觉得自己很重要,你不去他们都吃不了饭,这就是这件事没你就不行,这就是参与感的魅力。
而我们这个时候往往会说:“没事儿,你们先吃!”这样的说法,一方面会让自己被胁迫的感觉变得弱一些,另外一方面其实就只是客气客气,还是希望大家是等我的。
既然参与感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怎么样把这个方法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呢?
参与感最强就是我们的游戏,那么在游戏编剧的眼里,参与感,一共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选择层、协作层、触动层。
选择层:强烈的逻辑悬念+强烈的情感波动
第一层是选择层。也就是通过发起选择,来制造参与感。在游戏里,你就经常面对选项,而且你必须亲自做出选择,否则游戏就继续不下去。
但,游戏又不能动不动就弹出选项。你得找准发起选择时机。
有两种情况,是发起选择的最佳时机,能更大限度地激发玩家的参与感。
一是强烈的逻辑悬念。也就是,这个选择会导致后续的故事发展。比如面对一个定时炸弹,你到底是应该剪红线还是剪蓝线,这会直接决定后面发生的事。
二是强烈的情绪波动。也就是,选择不会影响故事走向,但是,它会造成情绪波动,让你左右为难。
比如,一款侦探游戏,你发现苦苦追寻的凶手,原来是自己的女朋友。她被警察带走的那一刻,呼唤你的名字。这时,弹出一个选项,转身给她最后一个拥抱,或者装作没听见。不管选哪个,故事的结果都不会变。但是,你一定会认真对待这个选择。因为它让你产生了情绪波动,把你的感情拉进了故事里。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调动家人的积极性,那么就是让他做选择题。“你今天打算洗锅呢?还是拖地。”很明显这种选择,既没有逻辑悬念,也没有情绪波动。他完全可以给你回答:“我啥都不选!”
调动积极性把他从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效果会更好。
2.协作层:把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小孩子小的时候喜欢玩泥巴,但是现在没有泥巴可玩,我们可以把面粉和成团,让他在一边搓搓揉揉,制作成各种食物,西北莜面馆的活动其实就是在干这个。
3.触动层:把我的故事,变成你的故事
比如,2019年,香港的电影院里出现了一个广告,就是在电影开场之前播放的那种公益广告。银幕上是一个开车的主观镜头,车子风驰电掣,两旁的风景掠过车窗。在电影院里看起来,体验特别真切,就像观众在自己开车一样。开车时,车主还时不时地低头看看手机。一边看手机,一边开车。这时,影院的工作人员,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向影院内的观众每人手机发了一条短信。很多人下意识地拿起手机看。结果就在大家低头的时候,银幕上传来巨响。大家抬头一看,原来就在他们低头看手机的时候,车子撞向路边,车毁人亡。这时,银幕上出现一行字,“驾车时请勿玩手机”。与此同时,观众席一片寂静,每个人都若有所思。
你看,这个广告就是在结尾,制造了身份的瞬间拉近。把你从一个观众,变成了故事的当事人。你想传达的情绪和观点,都会被极大程度地放大。这就是最高级别的参与感。
通过以上的这三种方式上增加参与感,例子很多,但是要用在生活中必须细细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