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正处在“可怕的两岁”阶段,捣蛋、折腾、搞破坏成了他每天生活的主题,对儿童心理学感兴趣的我很清楚这个阶段的儿子会让人很头疼,因此也一直在包容他的“胡作非为”。
不过,控制自己的情绪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周的一个晚上,他又开启了“疯狂模式”,把桌子上的纸、笔、玩具都划拉到地上,本来干净的地垫上顿时无法下脚。
我假装吓唬了他几次后没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反而让他感觉我是在逗他玩儿,一边继续扔东西,一边发出“胜利”后的得意笑声。
我终于还是按捺不住了,冲他吼了起来,冲上去,逮住正在床上乱跑的儿子,按在床上,希望他能安静下来。儿子好像看出我不高兴了,坐在那里,表情委屈,不再折腾。
我板起脸,起来准备给他冲奶,心中的怒火还未完全熄灭。这时,儿子自己从床上下来,表情平静地把散落在地上的东西一件一件捡起来扔回桌子上。
这是他第一次因为我批评他之后主动捡回东西。看着他的这个突然地举动,我停下了手里的事情,心里一下很复杂,刚才怒火瞬间熄灭了,原本僵硬的面部肌肉也一下子放松了下来。一股暖流从身体里激荡开来,汇集到眼睛里。
我舒缓了语气喊他名字,让他别捡了,爸爸来捡。可他还是坚持继续捡。我蹲下来,一把搂过他的小身体,帮他把最后的东西捡完。然后满是愧意地亲了他的额头,诚心地跟他道歉:“宸宸,爸爸错了,不该冲你发火,对不起,原谅爸爸。”
孩子到底是孩子,不记仇,刚才还是严肃地小脸儿一下就灿烂了起来,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把儿子抱回床上,又把冲好的奶递给他,他一手抓过奶瓶,满足地吃了起来。很快,奶就吃光了,儿子脸上也起了睡意,他自己抓过身边的小被子,渐渐闭上了眼睛。此时的儿子像个可爱的小天使,完全和刚才两个画风,看着他熟睡的样子,我下意识地会心一笑。
就在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篇育儿文章,题目叫《还好,他处于你怎么凶他他都爱你的年纪!》,作者讲述了她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由于误解甚至曲解孩子单纯的本意,而责备孩子的故事。相信这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父母都有过的经历。
成年后的我们,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习惯性地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用固定的行为模式处理问题,尤其做了父母以后,无形中赋予了自己一种神圣而威严的权威,认为孩子就要听命服从于自己,自己有指掌孩子一切的绝对权力。而孩子的成长有其客观的规律,他们在不同时期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特征。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面对孩子所谓的“调皮捣蛋,无理取闹”,慎重评判,理解、表扬、引导、教育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表现和表达机会,而不是冲他们大吼大叫后再以成人的评判标准过早地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这显然是不对的,也不科学的。
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但很多父母会以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为由,忽视了对孩子爱的倾注,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抑或是以忙工作,需要休息为借口,降低陪伴孩子的质量。不可否认物质满足的重要性,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尽力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真的应该多用点心,去和孩子交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而言,高质量的陪伴和良好的交流沟通,才是他们更需要的,也是会对他们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也许很多人认为这很费时间,耗体力,甚至觉得很幼稚。但,有付出才有收获。用心培育的树苗才能成长为有用之材,相信,在充满爱,包容,理解和支持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一定会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有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你对孩子的爱,是有选择有条件有考虑的,而孩子对你的爱,是不假思索的本能。只要你需要,孩子永远不会吝啬他的爱,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爱我们。我一直认为,孩子是“小天使”和“小魔鬼”的综合体,可以让我们欣慰舒心,也可以让我们头疼闹心,而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学会发现“魔鬼中的天使”,耐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想法,尽可能多地在陪伴与引导中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到比之前更爱你的孩子,这才是养育孩子的乐趣所在。